辽宁一清贫寺庙 东北“纯正”尼姑庵:尼姑入庙后绝不碰钱

2024-10-20 20:35:29 来源:天气频道

提到寺庙,很多人都会觉得它是一个静心的好去处。许多人在空闲之余喜欢到寺庙里转一转,寺庙古朴巍峨,里面清静庄严,香火萦绕,耳边还会传来袅袅仙乐,走在寺庙的小路上,浮躁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升华。

在博大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着许多知名的寺庙,比如杭州的灵隐寺、洛阳的白马寺、北京的卧佛寺、嵩山的少林寺、苏州的寒山寺、拉萨的大昭寺……这些闻名遐迩的寺庙都因有着独特的魅力而被众人所膜拜。

而位于辽宁省的道源寺,虽不如上述那些大寺庙知名,但因其是中国最“纯正女寺庙”而被人所熟知。寺内皆为女性,且她们每天仅睡4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一辈子都不碰钱财,如此严谨的生活习惯,绝非一般人能做到,道源寺内的女子却做到了!

这座由女子组成的神奇寺庙,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寺庙创建于2001年秋季,至今也才11年光景,地处偏僻,群山围绕,环境清幽,是一个可以让人静心修行的好去处。

比起那些有年代感的大寺庙,道源寺的创建历史不算悠久,它的创建人是大名鼎鼎的妙融比丘尼住持,与其他寺庙不同,在道源寺中,全部都是女子

最开始的时候,道源寺也只有两位比丘尼师傅和十几位发心出家的居士,一直到2002年7月,寺院迎来了首批自愿剃度出家的居士,一共17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每个人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她们在这里默默地修行,以严格的行为举止来约束自我。

这些自愿剃度出家的尼众们,有的人出家前的身份可能是女儿,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职场的精英……

但无一例外都是受到佛教的感召而来,愿意放弃红尘往事,不再被世俗所束缚,步入这清修之地,从此口诵佛经,日夜与青灯相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大境界。

到了2014年,随着道源寺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寻到此处,在道源寺创建之初的女修行者的开导下,她们或重新找到生活目标,或被寺庙的女师傅们所感化,自愿加入到这片净土中来。

因此,道源寺的尼众从最开始的17人已经发展到大约130余人,有发心居士人数一百多人。另外寺内还有不少常住的护持居士。

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道源寺只有女师傅,但并不会因为是女性,对她们的要求就低一些。

相反道源寺的寺规定不比普通寺庙少,甚至对每个修行的女师傅要求都极高,有些普通男性僧侣可能都难以坚持。

为什么会这么说?从道源寺的严苛的庙规九律就可以看出来。

道源寺创立之初就是在大悲寺僧侣的指导下建立的,是大悲寺的附属下院,因此对女师傅的起居要求、日常规范等基本都是与大悲寺的佛制戒律保持一致,道源寺内的女师傅在行为举止上也自带一股佛气,与之交谈的过程都会让人感到安心宁静。

根据道源寺内的寺规来看,寺内的女师傅们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有九项,分别是持不捉金钱戒、日中一食、行脚、乞食、不接客僧礼、一切供养归常住、三衣钵不离身、不化缘,不求人、道源寺尼众谨遵八敬法,依止上院大悲寺修行

单看一项都让人难以忍受,何况是九项之多。但对于早已遁入佛门,一心修道的女师傅们而言,这不仅仅是对她们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她们心智的锤炼,她们也乐在其中。

其中,对于金钱方面的规定,便是持不捉金钱戒。这一点就是要求寺院女师傅们淡泊名利,不贪恋金钱这等身外之物。

对于金钱财物这一块,规定师傅们不能有自己的财务储备,身上不能有现金,不论何时都不能接受香客们的赠送或者供养。

所以,如果选择进入道源寺,那就要远离金钱,一辈子都不碰钱财

在如今这个各行各业都开始商业化的社会来说,道源寺源始终坚持不搞旅游,不卖门票,甚至不设功德箱。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了。

在道源寺的女师傅们看来,既然要脱离世俗清修,那便要脱离世俗中的一切,摒弃钱财就是第一关考验。

对于寺庙里香客们赠送的礼物,道源寺规定也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是有人赠送供奉,自己不能私自保管,而是要上交给常驻由她们代为保管。

如果收到一些不得不接受的供奉,寺庙的客堂执事会及时地回礼,以此来表达感谢之意,同时也彰显出一视同仁的平等之意。

对于要维持寺庙的日常开支,一般寺庙或多或少会通过经忏、售卖法器佛、开展佛事活动等途径获得钱财,用于寺庙的维系。

道源寺不做这些事,这也导致寺里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经济来源,庙里大约生活着一百多位女师傅,从出家的那一刻开始她们便不能再接触钱财,寺中也没有门票和香火钱的收入。

对于寺庙的扩建、日常衣食住行等等需要钱财的地方,寺庙的女师傅们都自力更生,或是自己栽种蔬果,或是出门乞食所得。

如果说第一条对于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而言可以接受,那么第二条便是非常人所能忍的了。

在饮食方面,规定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寺内要求女师傅们只能“日中一食”,这个要求对一个需要一日三餐的正常人来说是十分严格清苦的。

每天只吃一顿饭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人的食欲要是不得到控制也会变成一种欲望,为了控制这种欲望,过午不食是最佳的身体修行方式

但道源寺的女师傅们完全做到了过午不食。

每天只吃一顿饭,通过对饮食的控制,让自己减少口腹的欲望,全身心地修行求道。这种清苦的饮食规定,导致寺庙的女师傅们体型都比较瘦弱,但并不是那种病态的孱弱。

一天只吃一顿饭,那这顿斋饭主要有哪些食物?

寺庙里面的斋饭主要以素食为主,一般包括米饭、水煮的白菜、豆腐、菠菜、土豆等,为了避免杀生,寺庙的女师傅们在煮饭的时候,会把要吃的大米倒在桌子上,会花上几个小时把大米里面的米虫挑出来,确定都挑选干净以后才开始劈柴烧炕,下锅煮饭。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种生活条件和习惯实在是太苛刻了,但是对道源寺的女师傅们来说,她们早****,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作息方面,道源寺还有一个隐形的规定,要求女师傅们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对普通人来说又是一个可怕的修行,之所以要求每天只睡4小时,是对懒惰的遏制。

除了在寺院内潜心修行,道源寺的女师傅们每年都有一次出行的历练,即“行脚”,也就是行头陀。

从2000年开始,道源寺就要求女师傅们遵循古法行“二时头陀”,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进行,为期15天左右,过了这十五天再步行走回到道源寺。

这个过程长达半个月,而且每天几乎都是风餐露宿的状态,但道源寺的女师傅们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通过“行脚”,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行脚”的过程也让女师傅们看淡人生,做到四海皆空,不被自己的情欲和周身关系所牵绊,最终增进自己的禅悟,全身心投入到教化活动中去。

在外修行的时候,女师傅们不会自带干粮,她们吃的所有东西均来自别人的馈赠,这个过程她们叫做“乞食”

在女师傅们“行脚”或者外出乞食的时候,规定只能乞食物,不能乞钱财。之所以会安排女师傅们乞食,填饱肚子是其一,修心才是根本

为了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心智,修炼自身的行为,道源寺的僧团会带着钵和女师傅们外出乞食,所乞到的食物最终会放在一起,由住持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这样也做到了公平。

道源寺不仅对女师傅们的言行举止要求苛刻,在衣着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道源寺的女师傅们平时穿的都是以灰色为主的染衣,颜色艳丽的衣服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因为身着灰色染衣才能够体现出寺庙的质朴作风,不着彩衣对于女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被欲望所牵绊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的佛法境界。

对于道源寺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也许有人觉得很严格,也有人怀疑通过这些规定真的能达到“修身来达到修心”的目的吗?

事实上,的确如此。对于一心向佛的女师傅们,遁入空门,四大皆空。每天在幽静的寺庙坐禅念佛,日常只需满足温饱即可,她们不再拘泥于尘世间的种种红尘,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甚至可以说是永无尽头地学习、体悟、劳动、冥想和打坐

道源寺就是通过种种严苛佛律,将那些能够引起欲念的物象彻底隔绝在寺庙之外,让女师傅们在寺庙内安心向佛,以此来达到内心永恒的安宁和平静,或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眼不见心为静”吧!

现如今,这座纯正的“女寺庙”凭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潜心向佛的女性前来。

虽然在这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女师傅们不会嬉笑闲聊,不沾金钱不储蓄,但是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遵从了内心的选择,做到了真正的修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坐、上课、劳动,每天早上两点起晚上十点睡的规律作息,看似枯燥却是繁冗尘世中难能可贵的存在。

正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佛家的境界讲究空,空的境界让人斩断红尘,达到忘我的修为。

正是因为这些女师傅们严于律己,认真修行,在当地形成了一股清流。在工作上失意的人,在感情上出问题的人,还有一些做生意赔了钱的人,都纷纷来到这里,向佛祖忏悔,向师傅们请求援助。

不为外物所扰,不受世俗羁绊。”这句话把道源寺修身养性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熟知佛法的人应该都听过“八敬法”,它是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的八种法。对于道源寺女师傅们每天诵读的佛教戒律“八敬法”,在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争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现代开放平等的思想来看,不少女性都认为“八敬法”代表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而道源寺是一个由女性主导的寺庙,如果每天诵读这类透露着男尊女卑思想的经书,是否存在对女性的侮辱和对女性尊严的践踏?从这个角度来看,岂不是很荒谬?

然而,道源寺的女师傅们却不这么认为,她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八敬法”的起源来看,具有时代局限性,虽然其中的确有部分言论与现代女性的先进思想相悖,但它也为那个时代的女性解脱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作为宗教传统,道源寺的女师傅们认为它具有沿袭传承的必要。

更何况,在道源寺女师傅们的心中,想要获得尊重和认可,不是单靠诵读佛经戒律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每天虔诚地修行,不受世俗外界影响,守住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修身养性,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道源寺并不为外界的羁绊所困扰和影响,而是守住心门,沿袭传统文化,仍然严格遵守寺规,坚持诵读“八敬法”,而且她们每半个月诵诫一次,到大悲寺请教诫。

道源寺设有早晚课,每天凌晨2点女师傅们便起床,开始一天修身养性的活动,课诵、坐禅、念佛、听法、学戒、诵咒和出坡,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去,时刻地将佛法铭记在心。

在很多人眼中,远离尘世,到深山出家是一种懦弱的,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表现。

的确,或许有的人是来到这里是为了逃避情感,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有的人是为了躲债避难,她们可能并不是真的一心向佛,放下一切遁入空门。

但是更多的人选择来道源寺,还是为了给自己空荡的心灵找到一个宁静的栖身之所。

现实社会中不乏有年薪百万的职场精英遁入空门,也有学霸才子选择放弃尘世,出家为僧,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抵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希望得到心灵的净化。

在他们的眼中,每日在晨钟暮鼓当中,平静地诵读着经书,寻找着他们修行的真正目标,触摸着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在这山水之间,褪去功利心和铜臭气,告别压力和焦虑,平静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件事情,这样的生活令人羡慕,更令人着迷。

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只有在寺庙这种纯净之地,才能安放那颗浮躁的心灵。

这些人一如道源寺的女师傅们,即便每日只能吃一餐,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一辈子都不能碰钱财,她们也坦然面对,保持初心,敢于斩断所有情感,最终回归到空的境界。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这种选择。

曾经有人感慨,拥有高学识的人去选择出家,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句话实在不妥,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出家的清苦生活不是常人所能承受和适应的。

如果能够在如此清贫之中守住自己的境界,并且每天以此要求自己,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人生追求吗?

比起尘世中的种种,这种对宁静致远的生活的执着追求才是更高的思想境界。当然,我们也不需要担心出家人太多会影响人力资源,毕竟能承受如此严苛的清规戒律的人可不多。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不少年轻人都以“佛系青年”标榜自己,不争不抢,无欲无求。这也说明了现代社会人们内心深处对心灵净化的渴望。

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每年都会有人愿意抛弃尘世,来到宁静的寺庙修身养性,出家并不是逃避尘世,而是想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即便日子清苦,生活周而复始,但却不单调。

道源寺的女师傅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有信仰的人从不怕世俗的眼光,她们会直面自己的内心,寻找生活的答案

[1]环球网:辽宁道源寺众僧尼沿国道乞食尼众以清苦修行出名

[2]溯源佛教网:海城道源寺概况

东北“纯正”尼姑庵:尼姑入庙后绝不碰钱,一天只吃一顿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我国。

进入我国佛教与我国的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

直到今天,佛教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几千年。

虽然在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间,佛教饱受统治阶级的镇压与摧残。

但总体来说,佛教在我国还是不断发展的。

我国佛寺众多,佛教典籍林立。

近年来,佛教已发展成为一项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许许多多前来**的人。

但不得不说的是,随着现代利己主义思想的传播,许多寺院功利化主义现象十分明显。

寺院不再是众多尼众们潜心修行的圣地,而成为了许多人敛财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我国东北,却有一所寺院超脱于世俗之外。

尼姑入庙后绝不碰钱,一天也只吃一顿。

道源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是大悲寺僧团下院。

作为东北“纯正”的尼姑庵,这座庵堂有着自己的坚持。

道源寺周围群山环绕,环境清幽,十分适合修行。

寺庙创建于2001年秋天。

创建之初,寺庙仅有两位比丘尼师傅和十几位出家居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寺院的僧尼人数逐步增加。

实际上,该寺庙其实是一座尼姑庵。

寺庙里没有男性,只有一百多位女性。

这些入住寺庙的女性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考验之后才可剃度。

寺庙规定众多,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尼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该寺庙没有任何形式的盈利模式。

在寺庙外面的围栏边,设有“清修道场,谢绝旅游”、“寺内禁止放钱、拍照、喧哗、吸烟、吐痰”等字样。

寺庙免费对外开放,也不设功德箱,尼姑们做佛事也不得收钱。

与大悲寺戒律一样,该寺尼姑持不捉金钱戒,**不能碰钱。

对于尼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寺院也有着严格规定。

每晚10点开始休息,早上2点就必须起床。

一天只能休息四个小时。

尼姑们一天只能吃一次饭,饭菜也十分清淡。

尼姑们过了饭点就不被允许进食。

在饭点,所有尼姑一起进食。

吃饭时碗不离手,要保持安静,不能嬉笑打闹。

碗中的食物必须吃完,不允许剩饭,以免浪费。

吃完饭后,尼姑们要把自己的饭碗清洗干净,之后放回原位。

寺庙内没有电脑、电视和网络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尼姑们每天的日常除了诵经念佛,就只有修行。

寺庙对她们的出行也有着严格限制:尼姑和修行的出家者,平时不得外出。

如果真的有事,常住则会安排人统一外出。

当然,她们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以后,尼姑们会在一段时间内外出“行脚”,她们中的大部分会有长达半个月的修行时间。

两周左右的修行,她们需要长途跋涉,走完差不多600多公里的路程。

这就要求她们不仅有充沛的体力,还要有坚韧的毅力。

“行脚”途中,她们身着僧衣,背上背着锡杖、香炉和生活用品,分为一列,井然有序地前行着。

无论是烈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她们勇往直前,不改初心。

行进路上,她们是最独特的存在。

熙熙攘攘的行人,好奇观望的司机,都在张望着她们。

她们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引起周围人的注视。

她们不为外界所扰,执着于远方。

她们背着沉重的背包,走过崎岖的小道。

吃斋时间快到,她们排练整齐,前去化斋。

她们只乞食,不求取金钱。

热心的民众施与她们食物。

尼姑回施答谢。

乞食归来,她们将食物交给“净人”。

她们列坐整齐,等待过斋。

过斋前,她们还要将食物布施于鬼神,以显敬畏之心。

尼姑们再唱一篇“供养文”,方可进食。

如果当天并没有乞求到食物,她们就只能饿着肚子。

晚上休息,她们不能沿途借助任何场所。

尼姑不住旅社,不住寺庙,也不能借住人家。

草垛旁、马路边、洞穴里,都可以成为她们居住的场所。

她们风餐露宿,四海为家。

闲暇时分,她们写日记、读经、用针戳破脚上的水泡。

她们始终保持初心,坚定本心。

寺庙注重的是尼姑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所以,道源寺里面的尼姑严格地遵守着清规戒律。

她们心无旁骛,摒弃一切杂念。

在这里,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嬉笑怒骂。

在决定出行的那天,她们就斩断情丝,与亲人、朋友进行了告别。

她们挣脱了世俗的枷锁,了却尘世,心无牵挂。

在这里,遵行教义是每个人的自律。

她们吃斋念佛,摒弃功利,成为自己的信仰,做自己的信徒。

二、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2014年如果有幸看到这群尼姑们,会发现她们在9月8日凌晨,从盘道锦场出发,途径辽宁、河北等地,最终于9月22日晚到达北戴河,完成了她们一年一度的修行。

2015年9月16日,尹红侠在作品《行走中的思想—李克富心理随笔》中提到了海城市道源寺的尼众。

作品中,作者看到一组尼众“执持锡杖,手提香炉,身披霞光,行脚野外”的照片,极为震撼。

在了解完她们的日常后,更为肃然起敬。

看到一众尼姑苦修的场面,他不由得生起敬畏之心。

他的体会是“敬畏让人臣服,口服心服。”

从道源寺开始“行脚”,至今已有二十年的修行历程。

每次修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作为佛门弟子,她们讲求“万物有灵”,感念“普度众生”。

途中遇到被车辆碾压的生灵,她们将生灵铲起,就近掩埋。

遇到被弃的亡故小猪尸体,她们用工具将小猪掩埋,告慰其生灵。

她们不忘初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亡灵。

民众赠与她们食物,她们回施答谢时,不论长幼,不分贫贱,都恭敬地回以谢礼。

她们是真正的出家人,对万事万物都持有敬畏之心。

她们始终恪守佛教准则,秉持清规戒律,不忘初心。

在佛教商业化的今天,她们始终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她们是佛教中的一股清流,她们是真正的尼姑。

生于红尘,最终归隐于红尘,她们带着自己的虔诚,回归到了最淳朴的状态。

三、佛教商业化现象

而和这些虔诚的尼姑相比,很多寺庙都没有如此赤忱和“通透”了。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

本土化之后的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高度契合。

佛家讲究“轮回”,认为凡事都有因果,号召人们心存善念,慈悲为怀。

因此,中国人认为善恶终有报。

佛家号召人们向善,僧尼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和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有关。

原本如此看来,佛教应该是较为真挚和淳朴的,不会沾染上利益等“不洁之气”。

但事实上,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的追寻,佛教已发展成为一种旅游产业。

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可以感受佛门的清净,以便获得内心的宁静。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产业,在帮助人们了解佛教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商业化模式的推行,许多寺庙开始违背自己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和庸俗化。

佛教商业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将寺庙承包给商人或企业,产生商业化行为。

每年寺庙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去**,每次**后寺庙都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些收入主要包括香火钱和门票。

每逢旅游旺季,佛寺的门票就会水涨船高。

仅就门票而言,有的地方的寺庙收入就可以高达上亿元。

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要想去佛寺参拜,也必须支付起高昂的门票。

为获取高额利润,寺庙也会有天价高香头香或强制消费的行为。

许多人来寺庙参观,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消费。

除了香火钱和门票之外,寺庙获取利润的方式还包括捐款。

这些捐款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

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僧侣借佛教名义进行敛财。

这类人的意志并不坚定,他们巧取豪夺,披着佛教的外衣夺取财富。

他们内心并不虔诚,心中尚有许多杂念。

进入佛门就想着“借佛敛财”,之后再迅速还俗。

而道源寺与这些寺庙不同,这座寺庙没有浓厚的商业化模式,尼姑们守着清规戒律,过着安然平静的生活,她们的内心,没有得失之心,一心问道求佛,也从未想过将自己的寺庙打造成旅行的一个景点。

对她们来说,钱财不过身外之物,活着只是为了参透世间,勘破一切的劫难和悲伤。

对她们来说,尼姑入庙后绝不碰钱,则轻了钱财带来的烦恼之欲;一天只吃一顿,则减轻了口腹之欲带来的无端思量。

参考文献:

[2]郭兰萍.论当今中国佛教的功利化和庸俗化[j].青年文学家,2014.

[3]尹红侠.行走中的思想——李克富心理随笔[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海城道源寺关闭了

道源寺将于2021年*****(农历正月十六)恢复限流对外开放。
道源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寺庙之中全都为女性,她们每天只保持4个小时的睡眠,每天也只吃一顿饭。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禁止香客捐香油钱。
她们以严格的修行约束自己的欲望,拒绝香油钱,每天外出行乞。通过这样的修行,消除自己对于金钱和食物的欲望,让自己放下爱恨欲,达到一种真正的平常心的境界。

​东北“纯正”尼姑庵:尼姑入庙后手不碰钱,一天只吃一顿

随着科技的发展、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很多知识,曾经宗教在我们眼中都是很神秘的,而如今有不少出家人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上,他们会宣传一些佛教知识、小故事,这也让广大群众对于佛教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这种情况变得多了,就会有人质疑,想到如今许多寺庙像旅游景点一样对外开放,大家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些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样修行的?

在很多人眼中,出家人仿佛变成了一个职业,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下,真的还有一心修行的出家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位于东北的“纯正”尼姑庵,这里的出家人戒律森严、维持苦修,完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干扰,甚至过午不食、持金钱戒,也因此被许多人赞扬她们是真正的出家人,就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这个寺庙叫做道源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是大悲寺妙祥僧团的下院。

提起这个寺院,辽宁本地的人可能会更熟悉一些,它创建于2001年秋,其实历史并不悠久,没有百年老寺的名气,但如今仍能被广大群众所知,靠的就是森严的戒律。

当时刚建寺庙时,只有两位比丘尼师父与十多位发心的居士

比丘尼便是佛教中出家的女众称呼,而居士并不是出家人,属于护持道场的普通佛教徒,佛教徒也是要受戒的,并不是说自己随便说信便信,受戒的佛教徒更是要守戒,而且还要在家修行。

经过一阵子的修整,道源寺发展越来越好,从起初的两位比丘尼师父成长为出家众130余人,发心居士100多人,而这个数据如今还在不断增长,足以见真正佛教徒对他的认可,而这里群山环绕,环境十分的情境,如此也非常适合修行。

院中都是女众,不设功德箱、没有门票,免费对公众开放,在道源寺的门口甚至有不许放钱的标语,而且这里做佛事也是不得收钱的,也就是说尼姑们不会从功德主身上,再另外收取做佛事的费用,至于做法事需要用到的诸多道具,应该是要求做佛事的人自费。

这也完全合乎情理,毕竟出家人没有向社会敛财,自然也没有这方面的收入,平日里应该主要靠供养、发心度日,而要求做佛事的一般是他自己有什么因果,自然也要花钱做法事消灾,尼姑们没有收取其中做佛事的钱,就已经是一种慈悲、施舍了。

想要成为道源寺中的一员,是要经过很严格的考验的,毕竟这里不是让失意的人来混吃等死,寺中想要的是真正修行、信佛的信众,如果想在这里出家,那就要在寺庙中居住两到三年,由各方面衡量你在寺中的作为,再决定是否允许你剃度。

可见,出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道源寺注重苦修和受戒,如果只是想玩玩、换换心情那是必不可能坚持住的。

出家人离开了世俗,不必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家长里短,全身心投入到修行中,自然要持的戒律比在家居士多得多。

而出家的女众要比出家男众守更多的戒律,这也是因为佛教认为女身业重,这话放到现在来说,可能会引起许多非议,但在宗教里确是如此,女人生理结构与男人不同,尤其在古代,生孩子就是进了一回鬼门关,可见女生在各种程度上都是要比男生更难、更苦。

一些大德也曾开示:正法时代,男性成就多,末法时代,女性成就多。如今我们正处在佛教的末法时代,《佛说法灭尽经》也从曾说:“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而道源寺看起来就印证了这话,寺中的尼姑们都在进行很艰难的苦修、十分精进。

她们的作息时间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每天晚上十点就要准时休息,到了凌晨两点又要起床修行,如此算下来一天也就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诵经、持咒、打坐,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而且她们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这也意味着她们完全与世隔绝。

就连饮食也非常的有讲究,每天只吃一顿饭,佛陀在世时,就倡导弟子们过午不食,那是因为他们的吃食要靠居士们供养,居士给什么就吃什么,为了减少居士们的开销,所以才规定日中一食,而道源寺的尼姑们也遵循着这样的律条。

并且她们吃饭时不允许说话、嬉戏打闹,碗中的食物也要吃完避免造成浪费,饮食也非常的清淡,为的就是让人戒掉口腹之欲,这些律条在许多人看来都是非常艰难的,算是磨灭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对于道源寺的出家人也会怀有一丝尊重,认为她们才是真的出家人。

除了日常要如她们也要坚持苦修,平日里是不允许外出的,每年只有农历八月十五以后,才可以外出寺院,因为要进行长达半个月的修行,在这期间,她们要徒步600公里,这需要极其重的毅力和决心,路上也会像群众化斋,而且不化任何钱财。

晚上休息也不会住在旅舍、寺庙,甚至借宿别人家里,她们更多会选择马路边、洞穴里甚至草垛旁,完全不会给任何人添麻烦,光是听起来就很艰苦、觉得不可思议,而寺庙中的人确实真实这么做的,由此可见她们对于修行的决心,这在当今社会真的很难得。

道源寺与这些寺庙不同,它没有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出家人也保持着本心,能接受这种苦修的,至少一定是从内心相信佛教信仰的,这种纯粹的人往往也更容易被大众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寺院里的和尚就没有真正的修行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一些刻板印象,在网络上传播佛教知识不失为一种手段,我们没有必要抨击,但这种坚持苦修的人,确实要怀揣一份敬意,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