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希望种子公园到明月村多久-明月村官网地址

2024-11-25 19:50:56 来源:天气频道

1小时46分钟。根据百度地图显示,成都新希望种子公园到明月村140公里,开车要1小时46分钟。明月村隶属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位于甘溪镇西部。甘溪镇明月村位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地处蒲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属浅丘地区。

明月村官网地址

明月村是成都的景点,景点的官网是。

地址: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

交通方式:建议自驾前往。自驾路线:成都市出发途径京昆高速、蒲塘路约1小时40分到达。

参考用时:1小时-3小时。

简介:

明月村是一个位于浦江县甘溪镇小村庄,明月村存在的那座是我国目前唯一“活着的邛窑”。据了解,台湾“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被邀请来考察明月窑,认为这座一直在烧制陶瓷的老窑,属于原汁原味的典型邛窑,其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家、收藏家逐渐来到这个偏远的存在,在松林间用手作和木头造就了这里的陶瓷展厅和茶饮空间。在此作家、设计师、画家也逐渐涌向这里,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工作室。

周边玩乐:

景点

归派归塾与明月村距离0.0km

蒲江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与明月村距离2.68km

蒲江县佳和明月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明月村距离3.3km。

川越乡村丨乡村文旅,是道大菜,但需调众口

这两年,四川文旅名片意外地出圈。

只会说藏语的丁真,来自四川理塘,让全国人民见识了藏于川西的原生地貌风土民情;一直被模仿的李子柒,以归园田居洗手作羹汤的方式征服了海内外。他们蛰居山林乡野,却活出了千万网友心向往之的理想生活。

在城市里待久了,乡村成为了人们“复得返自然”的开阔空间,向往的生活也变得更为可及,而乡村文旅也在这种需求中欣欣向荣。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便成了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的一大助力。

乡村逐渐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周边“乡村游”,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加入到文旅兴农的潮流中。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目前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游人数比重超过50%。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2019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新的消费阵地。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都崇州白头镇五星村自2016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成功引进五星春天酒店、闲来民宿等入驻新村,带动一满田园、风谷、初见等54个特色项目和64家酒店民宿落地,很好地支撑着乡村旅游发展。以五星春天酒店为例,村集体以基金参股的形式入股,每年获得保底分红收入20万元以上。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五星村50余人成功创业,还带动当地600余人就业,实现年创劳务收入18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13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3.07万元。

知名经济学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认为,“随着人民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和消费模式转变,乡村旅游、乡村民居、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的价值必然日益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将不断拓展。”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作为拥有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及丁真、李子柒等丰富资源和网红ip的旅游大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四川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四川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早已突破3亿人次,年乡村旅游总收入已跨入两千亿级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四川全省已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县1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3个、认定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127个、省级示范农庄300个,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美化农村的朝阳产业。

乡村处处有,如何最招客?

不论是泸州古蔺县白马村,还是阿坝理县的浮云牧场……近年来,四川先后涌现出多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但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乡村要有“灵魂”,因地制宜让“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乡村旅游才能充满生机。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吸引人,绝不只是自然因素。因此,给乡村旅游注入持久的生命力,最重要的,如专家所言,“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和灵魂,其中的文化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也就是说要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位于唐宋茶马古驿成都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近年来,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优势,通过**创新,培育引导村民充分挖掘陶艺、染织、编织等民俗文化魅力,发展形成雷竹、茶业和陶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等产业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向文化创意、乡村旅游跨界发展。

凭借其独特性和包容性,明月村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等诸多荣誉,被认为是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中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打卡。

2020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达到330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万元增长到2.7万元。

而即便坐拥文化特色十足的丰厚资源,也不能完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需要用心经营。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2014年11月,乔家大院成功入选5a级景区,成为了乔家堡村以文旅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收利器和最大ip。

但由于在检查中被发现存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过度商业化、安全卫生投入不够、景区综合管理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宣布给予取消乔家大院5a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处理的处罚,其“金字招牌”直接被“没收”了。

虽然乔家大院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但在旅游体验上的种种问题,也暴露了滞后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思维。所以,找准乡村旅游的“灵魂”,不仅要认准特色,更要用好特色,做好转化,才能让游客“因为体验,所以爱上”,并最终实现持久发展。

1986年,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郫都农科村创办。

农家乐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农民利用自家房屋前后开办农家乐,不仅增收致富,也让乡村旅游得以兴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一直在变化创新。

如果说1.0版是以吃农家饭为主的农家乐,2.0版是融入了骑游、垂钓等更多娱乐活动的农家乐,3.0版中软硬件有了更大的提升,有了文化内涵,而现在的4.0版,提升到了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的层面。

据了解,为应对不断升级的乡村旅游市场,目前农科村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已不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求变,通过成立文旅公司,专门经营农家乐接待、会议、住宿等。同时对外进行招商,打造高端主题民宿等旅游ip,不断提升旅客吸引力。

以“峨眉山下·新田园度假生活范本”为核心理念打造的高桥小镇,则开拓了文旅融合的另一条路径。

作为一个集农创、文创和乡村振兴为一体的文旅项目,高桥小镇依托峨眉山下2388亩原生态山、水、林、田,以农业带动旅游业,甚至能让旅客直接体验一把松土、插秧的农耕生活。

高桥小镇通过招募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田园打造等工作,以农业带动就业。据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一年时间,高桥小镇累计用工近2万人次,带动当地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3万元。

2019年,涵盖郫都区、崇州市、大邑县等成都8个区(市)县全域的西部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2020年9月,成都编制了《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谋划了到2025年将试点地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价值转化先导区、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体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发展目标。

今年3月召开的成都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突出“农”的生态赋能、“商”的价值逻辑、“文”的品质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体”的品牌集聚作用,聚焦市民对户外消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以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川西林盘和绿道蓝网等为载体,统筹推进融合模式创新、特色项目植入、多元场景营造,促进文化创意、生态旅游、运动休闲、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成都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城乡互动共生,融合发展提速,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同时,也为自身建设公园城市注入了新动能。

网红村蒲江明月村的“操盘手”、成都奇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奇表示,明月村接下来会继续延续“安家乐业家园”的定位,去夯实产业发展,深度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出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对乡村旅游进行更精细化的提档升级,并推出一些订制化的旅游服务项目,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乡村旅游体验感,让这里的村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收入持续提升。

生态建设、文化挖掘、完善设施、创新体验……推动文旅不断融合升级,正赋能乡村绘就一幅全面振兴的锦绣画卷。

明月村几点关门

成都明月村开放时间为:全天开放
成都新南门客运站、城北客运中心和石羊客运站、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乘坐班车到蒲江。在客运中心站(公交站)乘坐浦江3路(成佳镇方向)公交车至成佳镇(公交站),步行至蒲名路口(公交站)乘坐蒲江7路(明月村方向)至明月村(公交站)下车,步行可达。
明月村隶属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位于甘溪镇西部。甘溪镇明月村位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地处蒲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属浅丘地区。全村幅员面积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6。2%,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723户,2218人,劳动力1361人,党员74名,村社干部20名,耕地面积3470。41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劳动力1224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7元。全村初步形成了以茶叶和雷竹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全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