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猫巷大峡谷有门票吗-我是延安志丹县的
没有,是免费开放的。
猫巷峡谷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城东南侧,距离志丹县约2公里,地处志丹县城区发展边缘地带,是志丹县全域旅游规划指导建设下的支撑景点。景区交通便捷,峡谷距离延志吴高速公路志丹东收费站约9公里,靖志路与S303分别和志丹东出口、志丹出口接连,靖志路从景区入口穿行而过,与S303省道互通互联,可快速到达目的地。
“猫巷峡谷”,得名源远流传,颇具传奇神秘色彩。相传因刘沉香去华山劈山救母来至保安县苦练,将山劈为猫鬼神刚能钻过,哮天犬可飞跃过去的一道道一线天峡谷,由意取名“猫巷”。峡谷从发现到惊世亮相,已在摄影、艺术圈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景区致力创建“猫巷峡谷景区”,打造陕北黄土红砂岩生态特色旅游走廊上的核心节点,国家重要的峡谷休闲旅游目的地。
我是延安志丹县的, 我想去云南旅游 ,怎么报团, 是直接报云南昆明旅游团,还是报本地的
很简单啊,你直接去延安的旅行社报名就可以了,他们是为你服务,一切给你做的很周到.延安旅行社多了去了.
给分哦
红军长征有关的红色旅游景点
直接给你一整套景点攻略吧!全程走下来26天,如果你想分段参观也可以,景点相当丰富、充实,既有美不胜收的风景,又有红军的长征精神、长征故事,星火旅游就是这么走的。
D1
抵达江西瑞金,住瑞金市;
D2
参观全面介绍中央苏区历史的【纪念馆苏维埃纪念园】;游览【叶坪革命旧址】、【沙洲坝革命旧址】、【二苏大会址】。住瑞金市;
二苏大会址
D3
参观长征第一山【云石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总集结处【于都渡口】。住道县;
于都渡口
D4
在【道县烈士陵园】祭奠断肠明志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烈士;参观湘江战役主要三处纪念地【新圩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兴安县三官堂、湘江战役纪念馆】,游览秦代水利明珠【灵渠】,住兴安县;
D5
参观通道转兵发生地湖南【通道会议会址】,前往贵州黎平县。住黎平县;
D6
参观黎平明清古街【翘街】、中央政治局长征途中首次正式会议【黎平会议会址】,前往镇远县参观【红九军团驻地】,游览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镇】。住黄平县旧州镇;
黎平会议纪念馆
镇远古镇
D7
游览且兰故国【旧州古镇】,参观古镇里的【毛主席旧居、红军驻地】,再前往参观【候场会议会址】、强渡乌江渡口【茶山关(或江界河)】。住遵义市;
候场会议会址
D8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山】、遵义北大门【娄山关】。住枫香镇;
红军山
遵义会议会址
D9
参观成立中央新三人团的【苟坝会议会址】,走一段毛泽东小道,参观一渡渡口【土城古镇】、【四渡赤水纪念馆】。住仁怀市;
苟坝毛泽东小道
D10
参观三渡渡口【茅台古镇】,在茅台镇品酒;参观二渡、四渡渡口古蔺县【太平渡】。住古蔺县;
D11
参观毕节市【鸡鸣三省会议会址】,远眺【横跨云贵川三省的大峡谷】;住会泽县或昭通市;
D12
参观一次性扩红1300多人的【会泽县水城红军扩红旧址】,从巧家县渡过金沙江。住会理县;
金沙江
D13
参观中央政治局【会理会议会址】,游览4A级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住冕宁县;
会理会议遗址合影据说这儿当时是个庙
D14
参观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彝海结盟会址】、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参观为保卫毛泽东而牺牲的警卫班长【胡长保纪念馆】(或【摩西会议会址】)。住泸定县(海拔1300米);
彝海结盟会址
D15
参观【泸定桥、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天全红军纪念馆】。住宝兴县;
泸定桥
D16
游览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徒步体验一小段爬雪山;住雅安。
D17
参观【映秀镇震中纪念馆】、【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规模宏大的4层石木结构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住马尔康市(海拔2600米);
卓克基土司官寨
D18
参观【长江黄河分水岭】,徒步红军经过的【日干乔大草地】(海拔3500米,2小时左右)。住川主寺镇;
日干乔大草地
D19
参观【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草地密电发生地之一【巴西会议会址】。住迭部县茨日那(海拔2000米);
班佑祭奠草地中牺牲烈士
D20
参观【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天险【腊子口】(海拔2000米)、【哈达铺长征纪念馆】,游览红军获得补给的【哈达铺古镇】。住岷县(海拔2300米);
腊子口
D21
参观正式确定落脚陕北的【榜罗镇会议会址】,游览三军会师的【会宁会师园】。住静宁县;
会宁会师园
D22
参观红一方面军宿营过的【界石铺红军纪念园】,游览【将台堡会师纪念园】,以及毛泽东向回族阿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单家集清真大寺】。住隆德县;
将台堡会师纪念园
D23
参观红一方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住庆阳市;
D24
参观红一方面军长征终点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区】,游览志丹县【中共中央旧址】,瞻仰【刘志丹烈士陵园】。住志丹县;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区
D25
参观【枣园】、【杨家岭】、【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推荐观看演出《红秀》(或《延安保育院》)。住延安市;
杨家岭
枣园
D26
参观【宝塔山】、【王家坪革命旧址】,全程结束。
宝塔山下合影留念
搜集【延安市各县】乡镇名 和 旅游地名!
辖宝塔区、吴旗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延川县、延长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共一区十二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地理状况
延安市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市府驻宝塔区,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延安市辖1个市辖区、12个县。
延安市面积36712平方千米,人口210万人(2004年)。
宝塔区面积3556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716000。
延长县面积229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17100。县人民政府驻七里村镇。
延川县面积19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717200。县人民政府驻延川镇。
子长县面积240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717300。县人民政府驻瓦窑堡镇。
安塞县面积2984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717400。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志丹县面积3781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17500。县人民政府驻保安镇。
吴起县面积3776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17600。县人民政府驻吴旗镇。
甘泉县面积2288平方千米,人口8万。邮政编码716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富县面积418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27500。县人民政府驻富城镇。
洛川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27400。县人民政府驻凤栖镇。
宜川县面积2945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716200。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
黄龙县面积2383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715700。县人民政府驻石堡镇。
黄陵县面积2288平方千米,人口12万。邮政编码727300。县人民政府驻桥山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