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灵魂去旅行-和有趣的灵魂一起旅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2024-10-21 14:27:04 来源:天气频道

最近读完了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第一次读她的文章是在初中时,课本里的一篇《提醒幸福》,那个时候才十几岁,对于幸福没有那么深的概念,只觉得文字真的是很美。一篇议论文,可以写的那么让人心生欢喜,仿佛是慈祥的长辈,在循循善诱,让人如沐春风。
她的文字总是带着生命的温度,一件简单得看似没必要的事,在她的眼里,成了不一样的风景。而我再一次被她的文字所震憾,她真的是带着灵魂去生活的人,生活中所有遇到的人,都能让她去珍惜和善待,从而挖掘出平凡生活中的意义。哪怕是一朵云,一棵树,一阵风,一座山,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在她的心里,那都是有灵性的,平凡无奇的生活,在她的笔下,都变得妙趣横生,而我,仿佛跟着她也来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
尤记得书中有一段话:在古老的埃及,有一个传说,每一个生命降生并不是马上就打开的,需要生命的钥匙。只有用生命的钥匙打开了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和幸福。我想,她一定是拥有一把生命的钥匙,所以她总能带着灵魂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才能看的到幸福。
   在美国芝加哥,她去了伊利伊诺州小镇上老年居住中心,住在了接待外国人的岳娜拉老人的家里,从饮食到生活处处透着不习惯,可是她对老人的那份善意的谎言,还有理解和感恩,让人感动。
   
   她去了美国的老人院里,她看到了一群孤独的老人,只能通过相片来回忆和思念自己的亲人。在孤寂的震荡中,独自体验着自己的衰老和残疾,那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让我庆幸自己是生活在中国,享受着大家庭带来的温暖,四代同堂或是五代同堂。虽然也会有负担,因为孩子是一天天长大的,能看到希望,而老人是一天天衰老的,你得自己撑住,还得给他以支持。但是那种亲人间的相濡以沫,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她去了旧金山的临终关怀中心,那是帮助人练习如何面对死亡的地方。所有独自面对死亡的人,都不会告诉你那是怎么样的体验。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面对那一天的时候。我也看到过奶奶临终前,躺在床上一个月,只能吃流食,到最后连张开嘴巴也没有力气了,只能用那双无助的双眼看着我们。
我那时就在想,我有一天也会面临着那个时刻,我会用怎么样的心情去面对呢?现在我想,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时光,真到了垂垂老矣的那一天,那就真的是一个人的历程了,那时该会平静的与这个世界告别吧,会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我来过……
   她去了圣塔非的危机应答中心,在那里,“危机”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解。我第一次看到,有一个机构可以这样的接纳“危机”。他们说,每个人对危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老年人、一个孩童或是一个成年人,还有男性女性,对危机的判断和承受力都是不同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成年人的失恋、破产可能构成危机,但小孩子被父母训斥几句,一只小猫小狗死了,也会构成危机。我们不希望有人在拨打我们的应答电话的时候,在想:我这个情况是危机吗?我们希望只要你觉得需要帮助,就拨打我们的电话。只要你知道这里有一扇门,你来了,你敲响了门,这就足够了。你可以放开地讲出你人生中的真实,从脚趾到大脑,都可以讲。
我看一这段话时,感动的流泪了,不是只有生命危险时才是真的危机,那些心灵上的也是危机啊!我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自己的危机应答中心呢?
   她参观了“国际外科博物馆”,看到了早期的外科手术器械,感受着一百年间外科医生对于医学的苦苦摸索,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漫长的时光,一半是恐惧一半是希望,更多的是不可知的悲怆感。由此让我生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崇敬,那种对医学的执著,和对于人类生命的珍视,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在费城,她见到了贺氏基金会的负责人热娜,那是为可能切除子宫和卵巢的女性提供咨询的。热娜切除了子宫和卵巢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最后甚至瘫痪在床九年,生命一度出现危机。而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这个世界,让更多的女性真正的了解自己。此时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深刻的了解到了子宫和卵巢对女性身体的重要性。当她谈到有些患者的情况时,让我很吃惊,因为那是朋友和母女啊,在面对手术时,竟然对真实术后情况向对方的隐瞒。让人觉得恐怖,人性的幽暗在这里充分的暴露,也深刻的感知人性。热娜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在宠物治疗中心,看到了珊妮兵团——治疗犬,专门针对偏瘫后贵症和老年性疾呆的治疗,从而帮助神经的恢复。也会去监狱里给犯人治疗,恢复他们对人的信任,让他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苏醒过开。
信任给予的动力是巨大的,这些治疗犬不会说话,可是他们对人类一往情深的信任,单纯而善良,执著而可爱。这是人类难以完成的作业。让我想起了自家养的一条狗,从小到大有七八年了,后来我离开了三年,再回来时,它还是认出了我,让我很是觉得不可思议,狗对人类的忠诚超出了你的想像。
   在纽约,她去了哈林贫困区的公立女中,以黑人为主的聚居区,一位华裔女孩因为自已属虎而骄傲,让人深刻的意识到文化的力量;去了贵族私立女中,一位美籍华裔女孩因为学说中国话而高兴。
去了旧金山专为新移民孩子办的学校,看到了一群没有笑容,没有眼神交流,没有一丝默契的友善。有的只是冷漠和回避,仿佛是一批蜡做的娃娃。他们自卑痛苦,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是从祖国土地上连根拨出,在新的土地上又动荡漂浮的秧苗。
那种没有归属感的痛楚,是文化上的休克和剥离的凄凉。而面对这群在艰难的路上行走的孩子,她只能告诉他们坚持就是胜利,因为回去那是不现实的。或许当他们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后,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才会站在更高的尺度上,看待祖国的文化,以做一个中国后裔为荣。
这让我想起了,在贫穷苦难中成长的孩子,大都要经历这种孤独凄凉的成长经历,心总是比别人敏感,灵魂深处更多的是对生活,对未来的惶恐不安。而往往只有挺过了那些时光,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不断扩展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面对曾经的一切,也会感谢那些磨难。
在新墨西哥州的女子艺术辅导学校,她真正了解到了艺术对孩子的影响。通过艺术,孩子有了成功的经验,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艺术的学习中,这种成功的经验,会蔓延开来,延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是一生的成长历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那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另一种心灵的表达。艺术不仅是技术,更是灵魂的栖息之地。
让我想起了,自己钟爱的绘画,也许童年里,最美好的那段回忆,就是关于绘画的,那是我可以让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地方。只有沉浸在绘画中时,才体会到生命的喜悦。直到现在,我还在绘画,不为别的,只因为心灵上的那份温暖和美好。
在佛罗里达的机场,她体会到了,消费者的利益,能否从商家那里得到保护和自我的捍卫能力有很大的关联。在美国中部到西部的火车上,她能够跟陌生旅客,聊他们不清楚的中国文化。在芬兰到瑞典的游轮上,她遇到了冰岛籍华人阿博,聊了自己的故事。
在基纬斯特岛,她游览了岛上风光,潜到了加勒比海的水中。在挪威峡湾,领略了山川的陡峻和海水的碧蓝。去了丹麦安徒生创造童话的地方,带回了一个小小的锡兵。去了冰岛,阅读了彪悍民族那些温和宁静的诗篇。到了贝加尔湖,想到了苏武曾也在这里牧羊,感受着人性的顽强与坚忍。
在埃及,看到了心心念念的莎草纸,历经几千年的风霜依然洁白柔软。去了日本,感受着日本民族对于灾难的警觉;也体验了日本地铁上那种连呼吸都困难的拥挤感。
久久的蜗居,会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气度也变得狭小起来。很多时候,条件有限,那就看看书,从那些字里行间,感受着宇宙的浩大和生命顽强,还有人生的短暂,仿佛心也跟着旅途走了一遭。
也许,人生也是一次旅行,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在有限的生命里,无论身处何地,请记得把灵魂带上。大概,生命的钥匙就是自己的灵魂吧,灵魂觉醒的那一天,就是生命钥匙打开生命的那一天,从此,你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

和有趣的灵魂一起旅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和有趣的灵魂一起去旅行,在旅途过程中,不会觉得很闷,每天会觉得很开心。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

《带上灵魂去旅行》为毕淑敏的散文作品选集之一。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下面给大家分享带上灵魂去旅行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1

一口气读完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心中特别欢喜。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获视觉盛宴的同时,升华对人生的见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间温情。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关于人生价值以及人性方面的东西,慢慢品读,带着自己的灵魂跟随着作者去接受洗礼吧。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为深沉最为值得思索的就是文中关于“死亡”的旅行,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其中一篇讲述的就是在旧金山佩奇街273号禅宗临终关怀中心的一次拜访经历。

这家机构完全是慈善性质的,建立于1987年,里面没有医生,没有药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安详的死去。工作人员布莱德先生说话的语调是慢慢的,举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这里的节奏。在毕淑敏老师的拜访过程中,一位年仅44岁的患有癌症的南希就十分安详的离世了。她在这里居住了四周,刚进来的时候特别紧张,非常恐惧,经过训练,她变得很平静了。当有病人去世,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他的床边,举行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他们称之为“在床边”。“在床边”是个新鲜的课题,人在容光焕发的时候,不妨花点时间琢磨琢磨这件事,真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考虑起来就太艰苦了,平常日子,脑子转的不必那样快,步子频率不用那样高,声音的分贝不必那样强,睡眠的时间不必那样晚。

一个人要怎样独立的走向死亡?所有走过的人都不会告知我们有关的经验。死亡是需要学习的,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当死亡悄悄来临,很多人不知所措,没有人教授这种知识。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

能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有的人依然在恐惧中死亡,有的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还未学会放下,死亡是个过程,我们对它要有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平静就是最好的应对。

如何让濒临死神召唤的人,在平静安详中远离人世,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2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拜读完了。其实,像我这样忙碌的人,又这样追求闲散的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的。这本书,连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处,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处,阅读时随着字里行间,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边,一起观察,一起思考,所得颇丰。

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应该有一颗热爱旅行的灵魂,那是人类爱冒险的天性,那是心底殷切的盼望。总有人说,旅行需要时间、需要金钱,我既没有闲也没有钱,怎么去旅行?是啊,凡人总是被繁事所累,其实,旅行不在乎去的哪里,走得多远,而在乎的是你在旅行中怎样看,怎样听,怎样思考,怎样处事,怎样为人,这也就是毕淑敏说的——你可得带上自己的灵魂?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是啊,从东北来到江南,我是如何认识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处漫游。小城的每条街道,各处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小城周边的城市,也有我流连的.身影。从最初的我一开口别人就知我是东北人,到现在说明我是东北人时,别人的惊讶之状,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仄斜,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告辞亲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乡间,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拥挤的、喧嚣的、紧张的,常常感叹,城里的人们是可怜的。呼吸的空气不新鲜,饮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仅累且精神压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几十分贝的噪音下度过的。乡间则不同,但是城里人会说,我们医疗条件好,我们教育好,我们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里人选择了到乡间度假,到民居中休闲。我常想,等退休了,到乡间,租个房子,侍弄一小块田地,养几只鸡鸭,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虫鸣鸟语,闻花香品草绿,虽年迈体衰,不能远足,但在这一方天地之间也不失为一次旅行!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时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是啊,无论是高中、大学时期回家的途中,还是工作后返乡的漫漫旅途,那个时候思乡、念旧,都是那么强烈,心中那么殷切。

当你孤寂时候,请不要选择喧闹的酒吧或是安静的小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当你收获满满,得意洋洋的时候,请不要约朋会友大肆庆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谦虚的因子,显现出来。

当你疲劳不满的时候,请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怀宽广起来。

……

旅行使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怜的夏虫,也不再是那个原来的“我”!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3

灵魂?行走在路上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灵魂?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灵魂。我不喜欢复制粘贴别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别人的东西,这世界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着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对待着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东西而变得对自己不负责,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数量来评价,能不能用心来读读一个一个打出来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难道不比盲目地拷贝宝贵吗?心理学上说,人的本质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们的渴望不要被无情扼杀,但事实告诉我们的是,从形式上来肯定一个人一件事总比从本质上来得容易来得省事。

以前总在同学录“我的理想”那栏写着:我的理想是环游全世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挺渺小。环游世界的愿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实很羡慕能在生命未结束时环游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去开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感受别样的生活,领悟不一样的人生。我只能在字里行间体验他们曾去过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过那儿。所以,我喜欢书,书带我穿越,没有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是贪婪的,不停寻找着我们的喜好。有时看到那些为着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觉得他们好幸运。一辆自行车或者一辆改装过的大车,没有很多的钱,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经历不一样的东西,真的很幸运。我们需要很多的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愿我们都有这样的勇气。我们的人生便会开出花朵。

记得那么一句话,旅行是从一个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活腻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有的人是为了去冒险一次,有的人是为了……有的人或许真的没有为了什么。听说梁朝伟会坐一趟飞机去外国的一个广场去喂鸽子,然后又飞回来。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这样的生活的确让人艳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则会吐槽这是奢侈,浪费资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牵绊,有太多的顾虑,途中的人们患得患失,行尸走肉。还得说说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里,却也乏力了。

上了大学,也常听到身边的人谈论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网络上会时不时看到他们激动地发各种景点的照片。某种程度上,相机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我们总以为相机能把美好的东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恒。照片可以让我们知道那时在哪里看过怎样的风景,却没把那时的感觉留住。忙于拍照的时候我们也许真的会错过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的把。

去旅行总不是件错事,请带上你的灵魂好吗?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3

寒假看到了这本书,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越看越吸引人,作者的旅行中充满了新奇、有趣的人、事、物,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思索,真挚得让人动容,才明白何为带上“灵魂”去旅行。读罢整本书,我仿佛也随着作者去世界各地走过一番,见识一番,心灵有着前所未有的沉淀和涤荡。

看到那篇《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的时候,眼泪也不由自主的下来了。我们能陪伴老人的时光实在太少太少,就像那些老人院的老人,每日寂寞而孤独地等待着,只能睹物思人。借着一些纪念品证明自己被需要着,被惦念着。也许他们的孩子忙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是的,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似乎已经不需要老人的呵护了,我们已然忘记曾经我们曾需要过怎样的保护,曾得到过怎样的爱护。80后的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我们,抗拒着四世同堂,争取着独立的时候,怎么才能兼顾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呢?当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时间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照顾呢?每日的生活里,我们怎么才能不让他们感觉到孤寂和不安呢?这两年出现的“空巢”这个词真的让人感觉凄凉得很,但现实之中我们却无奈地制造这一个又一个的“空巢”。工作在外地的我,只能尽可能多的回去陪伴父母,接他们过来小住。

还有这一篇,《让死亡回归家庭》。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死亡”,它便与生命形影不离。若人们将生命的诞生比拟为光芒,那么死亡则是这上天恩赐背后的一条暗影。它悄然的隐秘在我们的喜怒哀乐中,无时无刻不陪伴在生命左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更迭变幻,唯有死亡,即便是最昌明的医术与昂贵的药物,最终都无法令我们逃离。书中,作者介绍了这样两处地方:禅宗临时关怀中心与临终关怀医院,它们分别位于美国的旧金山与新奥尔良。他们有着相同或是近乎类似的用途:那就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死亡。从选择进入这两所医院的那一刻起,人们便默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死亡将会一分一秒的接近他们的生命,而他们需要学习的则是如何让这一切平静安详的发生。可就像无法准确预料一朵花凋零的时刻一般,我们亦无法预料生命究竟在何时终止。从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到入土为安的这一段,便是一种纯粹的煎熬。因为失去了“生命”这样的载体,所有依靠它所萌生的思维、情感都将在转瞬间灰飞烟灭,今生的一切都将终止于此。记得一位友人谈到已达不惑之年的自己,感叹道:“40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而这接下来的几十年也不会有丝毫拖沓,一切都是那样匆忙,转眼间一生便就此度过。”我听罢语滞,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万几千个日子后,彼此间苍老的面容与那些流逝年华中的点滴遗憾:灵动的双手无法再对温暖的家做出一分贡献;柔美的语言无法再对世间的万种生灵表达崇敬与爱意;深邃的眼眸亦无法再与静夜星空凝视对望。轻轻触碰亲人的眉眼,温和抚摸幼子柔嫩的肌肤,因他人的帮助而启唇言谢,在远方柔情凝视爱人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伴随生命的消亡而一同逝去。我想,我们真正惧怕的或许并非肉体的消亡,而是这无穷无尽的“无法”,是对未曾表达与付出爱的深深追悔与怀感。而这种“恐惧”便成为灵魂,对于生时的遗憾与死时的无奈所能表露的唯一警示。年轻如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过死亡的意义。但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中,它却随时随地在呼吸之间发生着。只是,我未曾以自身的疼痛或是折磨去加以诠释。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等到明确自己与世长辞的日子再遗憾追悔。只需要铭记:在那条暗影的前方是生命璀璨的光芒,是无数付出与爱铸造的方舟,而它将会引领我们抵达生命最终的彼岸,心灵平和安逸的归处。

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使我们懂得爱与被爱,就算暗影在前,也能微笑地面对,平和地度过,乐观地活着。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4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在闲暇的暑期,每年计划着至少游玩一两个地方。我到过云南,西双版纳、西安,去过海南、北京、香港,登过黄山、华山、九华山、天柱山、庐山、张家界,游过西湖、狮子林……放眼去看外面的世界,心情愉悦,眼界开阔,累并快乐着!

我也喜欢读书,睡前或闲暇时光,我总喜欢读上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入梦。要么小说,要么专业书刊,要么杂志,要么名著……我的床头,书桌随手可得。每年大约看十来本书。有时,坐在书房,听听音乐,看看书,别有一番味道。

毕淑敏老师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只看书名,我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读的欲望,因为我是一个旅游爱好者。毕淑敏老师是国家级一级作家,医生,心理学家。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的经历可真丰富。

跟随毕淑敏老师,我也一同游览了大半个地球,美国的芝加哥、加勒比海、新奥尔良、新墨西哥州等,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埃及,日本,我国的云南等等。

全文32个小故事,描述她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甲虫冰激凌》、《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让死亡回归家庭》、《太平门与非常口》……

《甲虫冰激凌》讲的是毕老师和安妮在美国的芝加哥游玩时遇上感人的一幕。她们第一站被安排住在87岁的岳拉娜老人家。晚上岳拉娜老奶奶亲自为远道而来的她们准备晚餐,还为她们准备了一盆至少要煮8个小时的深红色豆子汤。可见这位年迈的老奶奶为她们的到来做了精心的准备。饭后上的甜点心也是老人亲自做的红草莓冰激凌。因为红草莓是自家花园里摘的,有一只瓢虫飞进了冰激凌,所以叫甲虫冰激凌。这位热心的老奶奶,为了远方客人的到来,从早上就开始煮红豆汤,下午又到花园里摘新鲜的草莓。第二天,老奶奶又开着一辆墨绿色的捷达车。陪同她们一块参观乡村的小教堂,艺术馆,博物馆,林肯和道格里斯辩论处等。老奶奶的干脆、利索、热情好客留给她们很深的印象。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讲述了她和安妮来到美国的老人院,体会到美国老人的孤单与凄凉。他们没有和子女合住的习惯,老人一个人在老人院里住着,有些孝顺的孩子们还会经常去探望,可子女们忙于工作,就无暇顾及老人。老奶奶颈脖上的宝石项圈就是为纪念她的十一个孙子和孙女,蓝色和绿色的宝石代表男孩,粉红色和橙黄色的代表女孩。当毕老师问到:您的这十一个孙子孙女常常来看您吧?老人的脸色暗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好久不来了……

《太平门与非常口》讲述的是日本的见闻。我们国家称之为“太平门”,指示人们发生灾难的时候,立即从这里逃脱。而日本人称它为“非常口”,表明它是在非常时期的一个出口。一个“太平”,一个“非常”,表达的是两张不同的思维。我们给予的是最后的期望,日本人指出的是当前严峻的形势。现实比希望更加有力。

还有《浮游加勒比海》、《让死亡回归家庭》一篇篇都很耐人寻味。

看着这一篇篇旅途见闻,我仿佛身临其境,沉醉在毕老师带给我的异国风情之中。真想有机会亲自看一看毕老师走过的每一处风景。

最后用毕老师文中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旅行:旅途中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阻。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脚步。旅行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5

一口气读完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心中特别欢喜。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慢慢品读,带着自己的灵魂跟随着作者接受洗礼。

读了这本书让我油然而生,想去一次沙漠之旅,那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会先去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可以撒了花的跑、跳、打滚、高歌,我可以趴在地上闻那草原的清香,我可以躺在地上,仰望沧海苍穹。看远处连绵的山峰,沐浴阳光。闭上眼睛,你可以感觉的到,那种豪放、放肆、透着野性。我一定要骑马,绝对不是那种慢慢腾腾的马。可以带我飞驰的骏马。还要吃烤羊腿,喝奶酪,住蒙古包。参加篝火晚会。离开草原,就去我向往已久的大漠。神秘、荒凉、落寞——这就是我的大漠,我日思夜想的大漠。一轮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在这一瞬间,凝固。一个孤独的漠者沿着沙丘棱线孤寂的走着。留下一串一串的脚印,瞬间被风吹散。走啊,走啊。累了,我就席地而坐,看满眼黄沙,听风舞黄沙的绝响。感觉自己全身都沾满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诗意。

天高地阔,没有我们不能去的地方,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外出走走,说不定工作能因旅行而趣味陡增,旅行也能因工作而精彩无限。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让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疫情当下,我们如何去旅行?

疫情当下,生活充满了焦虑,前些年到处浪的梦想一直没有办法实现,思考再三,我觉得想去的目的地可能暂时无法实现,那不如先规划一下梦想,寻找一些自己想去远方,跟着地图去旅行。
待他日,疫情结束,便可拾起梦想,踏上路程,奔向远方!如大咖所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现在不能身体,我们只能先来次灵魂旅行。
在此分享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未来想去的地方,与有同样想法的分享~如果喜欢国内的朋友可以多提意见,我进行素材的整理和深度研究,喜欢国外的朋友同样给出意见,希望我在实现梦想的时候也能帮助大家。
跟着大叔去旅行,游于地图之上的美好景点,游于地图之上人间天堂,相约于地图之上的未来美好,相守于共同的地球,共同的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