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到元阳多依树观景台 再向滇南行:建水古城访旧

2024-10-21 09:14:17 来源:天气频道

驾车路线:全程约177.2公里

起点:建水县

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200米,右转进入钟灵路

2.沿钟灵路行驶260米,左转进入建水大道

3.沿建水大道行驶800米,直行进入建水大道

4.沿建水大道行驶240米,在第3个出口,稍向左转进入g323

5.沿g323行驶360米,稍向右转进入通建高速公路

6.沿通建高速公路行驶110米,直行进入通建高速公路

7.沿通建高速公路行驶120米,朝蒙自/石屏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建水立交

8.沿建水立交行驶500米,过建水立交约450米后,直行进入鸡石高速公路

9.沿鸡石高速公路行驶47.7公里,在个旧/元阳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2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鸡个公路

11.沿鸡个公路行驶16.2公里,直行进入阳山大道

12.沿阳山大道行驶5.6公里,直行进入仙人洞隧道

13.沿仙人洞隧道行驶47.0公里,左前方转弯

14.行驶3.5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s214

15.沿s214行驶15.5公里,调头进入s214

16.沿s214行驶11.6公里,右后方转弯

17.行驶1.9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s214

18.沿s214行驶14.8公里,调头

19.行驶4.1公里,右后方转弯

20.行驶5.2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元阳雕刻时光客栈

再向滇南行(四):建水古城访旧

自从前一年诗人于坚的《建水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建水,这座西南边陲的小镇,就又火了一把。
在《建水记》里,诗人描写了建水城里的建筑、手艺、美食,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诗意的栖居”的现实模板。
诗人认为,现在建水古城的生活方式,正好是中国人向往和寻找的美好生活的借鉴。
如何真正的理解一座古城,一栋古建筑,一种世代传承下来的仪式;一座城如何安放、如何庇护人类的心灵——建水古城,或者真的能给我们以某些启示。
不过这里我想指出一点:《建水记》中描写的,大约是2015年时空下的建水古城。
我总认为,当我们谈论云南时,一定要注意“时态”!因为,每一年的云南,几乎都与上一年截然不同,甚至会面目全非。
2017年初,元宵节的前一天,我独自抵达建水古城,那是我与建水的初见。
忽忽四年多,时光打马而过。2020年庚子年元旦过后,我陪老家的朋友们自驾云南,又见建水,不过那一次受突发疫情的影响,匆匆进出。
这一次的建水之行,是我第三次进建水,所以,我称之为“建水访旧”。
先来聊聊建水古城吧。
毋庸置疑,建水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就如巍山一样。而建水古城比巍山古城规模要大,区位要好,旅游资源则更丰富、更深厚。
诗人于坚说,建水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随便一扇门窗,一口水缸,寻常百姓家里的栏杆陶器字画,可能都是一件艺术品。
前些年很流行过一个说法:关键词。若说建水的关键词,那必须是如下几个:老建筑,古民居,古井,烤豆腐,紫陶,滇越小火车,美食,以及古城内外的几个常规景点。
老建筑古民居,诗人于坚在《建水记》里谈得很详细。2017年我在建水旅居的半个月里,也着实看了不少。那些门窗、水缸、房梁雕刻,确实都很值得一看。
记得某一天,经滇越青旅老**火热介绍,我步行出城,去了新房村的黄氏宗祠。
一整条房檐下,全是精雕细刻!因为太高,雕刻又太细小,并看不很清楚,不过仍旧可以看出它们的精美。
离开时,我在门口停住脚步,转回头:它们就在那里,细细的美丽的一长条,像一条微缩画廊,几百年来,默然守望着岁月,不忍老去。
那一瞬,一种复杂的感情突涌而至,猝不及防中,差一点堕泪。
我就想到了一句话: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是啊,那时候的人们,他们真是很懂这句话呢!
就是这么美的古城,还是拆了。
拆了一街,又拆一街——在中国浩浩荡荡的造城运动下,焉容你耍个性。
其实说老实话,有多少中国人真的对那些原生态的古建筑、古文物感兴趣呢?就是敦煌莫高窟的绝世珍品,又如何?!
同样,又有多少中国人对修复、改建、仿造后的建筑、文物真正感兴趣呢?——了了。
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好拍照,拍起照来更“上镜”,而已。
据诗人于坚说,后来建水好像又不拆了,才得以留下点东西。
今天的建水古城里,还保留着几片老区,小巷子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朱门大院儿比比皆是,只不过这些大院儿都成了大杂院,土改时期就已四分五裂了,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保护。
在建水旅居的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古城里游逛,很多小巷子里确实有不少的朱门大院,门楼大多都已破败倾颓,两侧壁上曾经的绘画雕刻,也全部被毁,代之以那个特殊时期的口号标语——除了唏嘘,也无甚可说。
像丽江、石屏一样,今天的建水也是新城套古城的格局。不过,建水城与丽江不同,它不是四围里套,从建水古城到原野上,也就几分钟的事。
用诗人于坚的话说,“大地还没有被赶远”。风,阳光,花,都还在左近。
说到建水人的古井,建水人的水井情结,那也真是没谁了。
据说整个建水有128口水井,明洪武年间建的许多水井,至今仍在使用,而且,每个井都有龙王庙和碑文等。
建水城里能叫得上名字的井,有一眼井,两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大板井,小洁井等,其中大板井最为游客所熟知。
建水豆腐必须要用大板井的井水,要不味道就变了,所以,很多豆腐店都集中在井附近,以前甚至就在井台边现场制作,就是为着取水的方便。
不过,当地人认为小节井的水是最甜的。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建水人很懂水,他们认为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是啊,建水人确实很懂水,也爱水。你只要看一看每口井沿青石上那深深的勒痕,那叫一个触目惊心。那些深痕昭示了叫做“岁月”的那个东西。
除了水井情结,建水人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情结:豆腐情结。
说起建水豆腐,有一首民谣:云南臭豆腐,要数临安府……闻着臭,吃着香,三顿不吃心就慌。
据说建水臭豆腐起源于清朝年间。《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建水臭豆腐,是风、水、阳光和豆腐之间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又说,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用风干和发酵打造出来的味道。
确实如此。
不止如此。
烤豆腐,在建水,其实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建水古城内外,烤豆腐摊儿几乎随处可见,每一家饭铺都在门口专辟出一块区域给它。
它似乎永远都在那儿,你随时都可以拔脚走进去,坐下来,慢慢享用,打发时光。
你也可以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看街景,看风景。同时,也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
建水的烤豆腐摊很简单,就是一个架着铁篦子的四方矮桌,四边支着矮长凳,组成了一个物理上的经营空间,烤摊主人占一边,其余三边皆为客。
相识不相识的散客们拼坐在一起,一坐下去,就不想起来,会一直吃下去……
建水的烤豆腐摊还有一项比较有趣的习俗,就是烤摊主人用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许多干苞谷、干蚕豆,另外置几个空碟子,代表客人。客人自己从火篦子上夹豆腐,夹一块,主人往代表该客人的那一个空碟里扔一粒苞谷,以示记账。
豆腐要慢慢地烤,吃的人则边吃边聊。烤豆腐摊儿是一个随时可以加入的“饭局”,是开放的。
乳黄色的豆腐块,放到火上烤,变成了金黄灿灿的、圆鼓鼓的一个个小可爱,很萌萌哒。不夸张的说,这种描红米字格儿大小的玩意儿,几乎填充了建水人的全部生活。
建水的常规景点比较集中:朱家花园,朝阳楼,文庙,学政考棚等,挨得很近,都在古城里。
城外则有团山民居,双龙桥,滇越小火车,燕子洞等,前三者也是在一条线上,乘坐滇越小火车,可以贯穿。
当然,这些年还在不断开发新的景点。
这一次建水之行,离开的那天,我乘坐919路公交车去火车站,司机是一个非常健谈的当地中年男子,有北京的哥的style。
据他说,现在建水又新开发了好几个景点,很多游客都还不知道,其中就有南庄云龙山风景区。
他觉得云龙山风景区很值得一看,有古寺,有茶园,自然人文风光都很棒。
还有五龙湖蚁工坊,紫陶街夜市等等,可见建水是很与时俱进的。
我们总是很与时俱进的。
尤其那些古镇古城,如果想要,几乎总能开发出新景点——不就是山水+故事吗?容易。
说到建水美食,自然首推建水豆腐,此外还有汽锅鸡,草芽米线,各种烧烤等。
有人说,建水美食是云南的no1,紫陶街的夜市可以检验一二。
建水是汽锅鸡的发源地,因为汽锅的材质是紫陶,正是建水的特产。汽锅鸡是用蒸汽把鸡蒸熟,不是炖,不是炒,而是争蒸——要的就是“时间”!
在我看来,建水的慢生活,正是体现在这些美食的制作上:无论烤豆腐,还是蒸鸡。
当然,还有朝阳楼晨起的遛鸟,午后的牌局、棋局。看着,非常有老北京人的那个味儿。
也正常。都是老古城,都是人文生活积淀深厚的老古城。
建水的汽锅鸡真正的肉嫩汤美,好过其他的制作法。这让我想到一句俗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是的,心急吃不了真正的美食,就只好去吃那些快速勾兑出来的“伪美食”。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建水,就是要治治现代人的这种“急病”。
在建水品尝美食,除了一些路边摊、烧烤摊、小店儿,像自兴烤鸭店,临安饭店,宝兴楼,福籍菜馆等,均可一试,基本不会失望。
还有一些当地人会经常光顾的“苍蝇馆子”,只要大家有兴趣有时间去找、去问,相信会有惊喜。
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话:去了云南,你会发现,有些远行叫旅游,而有些远行,叫“去过另一种生活”——云南,就是另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说得挺好。我想补充一句:以前,这种生活的代表是大理,而今,我更愿意说,它是建水。
在大理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好在”这个词儿。
今天的昆明,已经“难在”了。今天的大理,也慢慢的“难在”了——“好在”的建水,什么时候会变得“难在”呢?
让我们祈祷那一天晚些来,晚一些,再晚些……
诗人于坚《建水记》里曾引用过明杨慎写建水的诗,感叹杨才子笔下那个几百年前的建水城,并未隔世,大体上还在着:城池,建筑,雕梁画栋,朱门闾巷,水井,牌坊,饭馆,荷塘,稻田……最重要的是,杨慎笔下那个世界,虽然细节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氛围依然可以感受到。
这是个奇迹——诗人赞叹道。几百年风云变幻中,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依然过着与杨慎来访时大同小异的日子:做豆腐,汲井水,做凉粉,做米线,井边洗衣……
与此同时,诗人也难免忧心忡忡:如今的建水,已被一座座同质化的新城围困……我目睹了它的友犹疑,变化,和坚定不移。
建水,果真能够逃脱现代化、商业化的侵袭、摆布,与扭曲吗?
如题所示,此次建水之行,我的初衷在于“访旧”。既是“故地”,那么,总是会有某些人、事、物,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格外地令人牵挂,让人想要重游,想要重逢。
是有的。
从古城外的客运站下车,我选择了步行进城,沿着迎晖路一路上行。
与四年前相比,迎晖路变漂亮了,路中央的绿化带花团锦簇,彩旗飘飘,更像是一条“迎宾路”了。
文献名邦坊附近新开了一家沃尔玛,这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过了文献名邦坊,仿佛突然间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有一瞬间的恍惚。那道普普通通的牌坊门,仿佛是一个暗道机关,甫一进入,随即就开启了明清模式。
路两旁几乎全是老建筑,货真价实的,而非现代仿造的。路面和建筑的外立面应当都修整过,不过多少算是修旧如旧吧,看着并不违和。
我走在迎晖路中间抬高的人行专道上,穿过见建于其上的亭台楼阁,一径抵达了迎晖门,这是古城的东门,其上就即赫赫有名的朝阳楼,当地人称为小天安门。
穿过迎晖门,就是建水古城了。
时隔四年,古城变了么?肯定是变了。
路面似乎也修整过,打眼望去,整条临安路变得更靓丽,更上镜了。不过,也并没有什么惊吓,大体上还是四年前的样子,而且,那些四年前经常光顾的小店儿仍在:勺粉老店,木瓜老店,卖建水鸡爪的夹道小摊。一打听,仍旧还是四年前的价格(很感动,有木有?)。
我转到旁边巷子里,去看古井。井还在,还在正常使用中。巷子里的人家,来来去去的人们,手里忙活的营生,还有,人们脸上那悠然自得的神情,和不紧不慢的举止——统统都还在。
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我心里想。
在蓝天白云艳阳下,那种千百年来自给自足、从容简素的慢生活,始终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那种千百年养成的气韵,在一饮一食的市井生活里,在万家灯火里,温厚地流淌着,生生不息。
真好。
不要破坏它,就让它这样继续下去吧——十年,百年,永远。
我心里默默地为它祈祷。尽管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变化,始终也在进行中。
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走到翰林街街口牌坊下,照例有挑担卖各种鲜果小吃的,价格似乎也不贵。这边跟昆明一样,也是报公斤价的。
学政考棚前聚集着一群游客,自然是在各种拍照。我定睛一看,原来烤棚前面又新增了些雕塑,这一搞,真有些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了。本来考棚门前原有一组群雕,院内有一组群雕。我觉得刚刚好,挺和谐的。
关于这两组群雕,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刚看到门前那组群雕时,我总以为是考生们在下棋,而先生立在一旁观棋。某一日我凑近了细瞧,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烤豆腐啊!每个人手里握着的,那不是筷子又是什么!
这一发现之下,我禁不住哑然失笑:建水烤豆腐,还真是雅俗共赏,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登得大雅之堂哪!简直渗透进了当地生活的每一个毛孔里。
我又想到院内那一组:边走边读书的考生公子,携书童、挑夫赶考。那挑夫挑子里,是不是也随带着一套烤豆腐器具呢?这一想,我倒先偷乐了半刻。
过了临安路中段那个气派的“两迤锁钥”牌坊,再走走,就是建水文庙了。
四年前旅居的时间里,晨昏时分,我总要进文庙流连一番。建水文庙号称中国第二大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在我看来,这里是一个非常宜人的所在,敞阔的园内林木葱郁,水色(泮池)明净,一派生机盎然,望之令人眼明心亮,内心欢悦。
建水拥有这么棒的文庙(建水城里共有七寺八庙),亦因亦果。科举时代,建水城人才辈出,享有“临半榜”之美誉,足见其文教之昌盛。
现在,建水古城每年都在文庙举办规模宏大的祭孔大典,以及系列文化活动,传承弘扬儒家思想文化。
建水古城及其古城原生态生活,能够延续至今——其坚守的底气之一,一定得自于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从文庙到西门城楼这一段,曾经是建水古城最繁华热闹的一段,这里集中了文庙、临安府衙、指林寺等文物古迹,还有几家好吃的米线店,云糖店等。
记忆中,两旁曾经有几家很不错的店铺,现在,则几乎都被紫陶店替代了。
远远望见西门城楼了,日落也已接近尾声,最后一抹夕晖打在城楼旁那棵大青树上,树旁那家著名的“味道临安”米线店还在,仍旧还是生意火爆,食客络绎。
我看好附近的一间民宿,安顿下来后,已是华灯初上,我出门直奔西门外。
西门外的变化是最大的。四年前的这个时间里,这条街上正是生意最热火时,而今,一条街显得暗昏昏冷清清的,有一多半店铺的门都已经关了。
听说现在很多游客都转移阵地,跑到紫陶街夜市去吃烤豆腐和草芽米线了,所以,西门的豆腐业就慢慢的清冷下来。
我记得大板井对面的板井豆腐坊,她家清早晨的时候有豆腐自助早餐,5元钱一位。豆腐脑、豆浆、豆腐干、臭豆腐、炸豆皮,以及各种调料,随便吃。味道倒未见有多好,胜在可以一次把豆腐吃个够。
不知道这个自助还在不在了,看网上的介绍,应当还在,价格也没变。
还好。
夜色中,我在那条通大板井的小街上来回徘徊,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我丢掉了什么东西。
是的,我是丢失东西了——我丢失了一部分的记忆。
那家烤豆腐店,它哪里去了呢?
我记不太清楚到底是哪一家了,四年前旅居的那半个月里,几乎每天我都会来一趟,吃她家的烤豆腐。
她总是坐在门口烤豆腐桌旁,为客人烤豆腐,每次我都是认着她的人去的,并未记住到底是哪一栋屋,那里的房屋都那么的相像。
我在老街昏黄的路灯下,一家家仔细辨认着,走过来走过去。有两家门扉紧闭,开着的那几家,是做别的营生的。有一家透过半开的门扇,能看见里面在养鸡,一笼一笼的鸡,摞在一起,而记忆里,这条街上并没有这样的营生。
我怀疑就是这家。或者是隔壁那家,那里,堂屋正中,一位妇女正坐在那里,埋头制作那些小棋子块儿,一包一挤,一小块做成了,码放整齐,一屉一屉的,摆在她周围。
方位大致就是这里,我基本可以确定。
她哥哥嫂嫂把堂屋租出去,不做饭馆了?他们的老母亲去世了?那么她,还有她那胖大的儿子,哪里去了呢?回部队上他们自己的家里去了?或者又寻了别的营生?
我叫她作“西门烤豆腐家的女儿”。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给我讲她的故事:很小年纪就出去闯荡,嫁了驻扎部队里一位北方兵,婚姻不如意,生意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没有做出什么起色。建水旅游业兴起后,她家这座祖屋因为靠近西门大板井,一下子就值了钱。她哥哥嫂子和老母亲住在里面,哥嫂将一楼堂屋做了饭馆,兼烤豆腐。她就回来了,帮着烤豆腐。有时她那胖大的儿子也过来帮着烤。
我总忘不了她说这些话的神情:压低声音(她哥嫂就在后面半敞开式的厨房里忙活),絮絮地说,还不时四顾,仿佛在警惕着什么。
我也总忘不了她话语里那隐而不发的怨与恨。
怨谁?恨谁?怨什么?恨什么?——或者只有她知道,或者,连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我有些怅然若失。说不清为什么,或者,我心里比自己以为的更想再见到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牵挂?也说不清楚。
旅行,有时候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再度回到古城,时间还不晚,正是夜晚最酣时,临安路上到处灯火通明。我在翰林街口右转,直奔南门而去。
四年前那半个月里,我就住在南门外的逆旅客栈。
那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女孩子开的客栈,说起来,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
那半个月里,除了每个晨昏在古城转悠,不时到古城周边游逛,其他时间我都待在客栈里,看看书,写写旅行日记。
遇见了各种各样的过客。
有几个人,也很令我牵挂。
有两个中年男子,均来自北京。
一位是住店客人,在客栈里住了两三天,好像刚从元阳下来,还是准备上去,我记不清了。长相面貌也记不清了,应该就是路人长相,典型的北京糙老爷们那样子。
一开始表现得挺深沉,离开的前一晚,大家在一楼大厅喝茶聊天,大哥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谈到他的失败的生意,失败的婚姻,以及满腔的愤怒、压抑,与迷茫。
“开始很成功的,赚了不少钱,不知怎么就亏了,而且越亏越大,简直刹不住车”,大哥的迷茫是真实的,沉重的。
“说到底还是太贪……我老婆劝过我,我听不进去……结果鸡飞蛋打……女人狠起来真特么狠,什么也不说,卷起包就走人,把孩子也带走……合着我特么拼了半辈子,什么也没落下,一场空”。
该大哥有句话,给我深刻的印象。“要是生活一帆风顺,自己都能够应付,谁特么还需要宗教”——当时大哥正向在座的每一位请教佛教的解脱问题。
时隔四年,我依然能清楚地记起,那一晚,北京大哥脸上那掩饰不住的痛苦,和眼底的伤痕。
人生,有时候真的很会伤害。
另一位北京大哥是来帮朋友看房间的。
听他自己介绍,已经在某个巷子里租了一个老院子,准备收拾一下,自住兼做披萨店。
聊着聊着,不知怎么话题就转了,连带大哥风轻云淡的表情也转了:王八羔子!要让我逮着他,钱也不要,先卸了孙子的一条大腿。
与这话配套的,是大哥脸上的狰狞表情。
原来,大哥曾是京城某杂志的摄影师,曾与朋友徒步汉长城,拍了很多好照片。“照片的清晰度和色泽都好过普通摄影照片,现在都不会拿出来”。
后来,大哥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公司,代理某户外运动品牌,结果朋友卷款潜逃,至今未被抓获归案。
大哥为此破产,离婚,并一蹶不振。
“狗杂种,毁了我一生”!大哥咬牙切齿。
还有来自东北的,一路途搭到云南的小伙儿,自谓在云南找到了热爱的职业,和人生的方向——那就是茶叶。
还有那个……
还有那个……
之所以特别记得两位北京大哥,是因为两人心里都有很深的怨毒,恨毒。
他们让我想到俄罗斯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本书,《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是的,他们都是被损害者,被朋友,被自己的贪欲,被人生,被命运。
他们现在还好吗?他们从过去走出来了吗?他们想法把心里那些怨毒恨毒排出来了吗?
我希望他们能够。
命运不能总尽着一个人坑不是!尽管现实往往恰恰如此。
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或者早已经离开了建水,可我还是想再去客栈看一看。
客栈仍然在那儿。一踏进那熟悉的前厅,记忆跨越千山万水,纷然而至……
前厅没有人,我也没招呼,我只想看一眼,看一眼就走。
我流连在大休息厅里,看着墙上那依然如故的涂鸦,那是取自《小王子》里的两副插图,整整布满两面墙,与书里一样的构图,一样的色调。
“哦,那是一位曾住在这里的小伙儿画的,闲着没事画的”。当我询问时,那个年轻的女老板轻描淡写道。
离开时,我转身又看了看,那金黄卷发的小男孩,那孤独的,小小的背影,遥望着他的星球……
我抬手试试眼角,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石屏古城。
第三天上午,我出城去看双龙桥。远远望见桥旁那棵“扑向水面”的老树仍在,还是那醉人的姿势。桥面仍旧还是一块块大圆石,被脚底打磨得愈加光润了。
我继续赶往不远处的乡会桥火车站。站在窄窄的钢轨上,四望,蓝天依然,原野如故,一阵风过,传来土地和花树的芳香——莫名令人心安,心悦。
我曾经见过游客在这里拍的一张照片:一列鲜黄色的小火车从鲜花丛中缓缓开过来——看着它,你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那句话:开往春天的列车。
是啊,开在花丛中,开往春天的列车——此景只能云南有。
云南就是这般的奢侈,奢侈的如梦似幻!
概因这块土地太丰饶太美丽了。云南本土诗人于坚说,云南大地就是有这种本事,再怎么人为摧毁,几场雨,一阵风,花园就重新长出来了,一个一个,布满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
但愿果真如此。
但愿永远如此。
建水旅游小贴士——
1、交通。
火车:昆明到建水有动车,每天数班。另外之前那班**火车也在继续运营。
从建水火车站到古城有公交919路,直达古城北门。也可打的士。
汽车:这次我是从弥勒坐班车到建水的,弥勒到建水没有直达班车,可从弥勒坐班车到开远,每天数班,31元。再从开远坐班车到建水,也是每天数班,27元。具体可留言咨询。
2、住宿。
建水古城和新城都有各种住宿可以选择。古城临安路两侧有各种宾馆、客栈、民宿、青旅,南门北门外也有一些青旅客栈。新城则有各种档次的酒店,民宿。
3、购物。
临安路,翰林路,紫陶街是主要的逛街购物场所。紫陶是建水的主打特产,不过购买时要谨慎选择,品质良莠不齐。

全网独家,4+2自驾+骑行+徒步,这才是领略云南春天的最佳方式

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种。

有人选择骑行,将灵魂放逐在风和旷野之间;

有人选择自驾,从山川到河流到更深处,自由探索、穿越极致;

有人选择徒步,翻越高山趟过河流,三步一拜,遵从自己内心的信仰。

而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在路上,都有一种神圣的力量。

继2020年10月走吧网成功组织4+2自驾+骑行怒江大峡谷及德贡公路。

圆一个自驾骑行云南梦

每个旅行者心中都装着一个云南的旅行梦想。

一个没有“最佳旅行时间”的省份,春夏秋冬,无论哪一个季节,都有景可看。

没有大海的辽阔,没有大江大河的波涛汹涌,但她凭借自身如诗般的静谧,用独具魅力的湖光山色之美,吸引着无数游子的诗和远方。

除了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三生三世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神秘圣洁,这里还藏着很多宝藏的地方,被遗漏。

4+2:自驾+骑行+徒步

旅行+体育的跨界活动

4+2在欧美地区早已经流行,在美丽的风景中骑行、徒步,是最好不过的一种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把诗歌和远方融合到了一次旅行之中。

骑行

环云南4大高原湖泊探索之旅。

徒步

滇越铁路人字桥,千年世界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申遗小道。

活动的目的就是把这种在欧美流行的旅行+体育的方式,推荐给我们中国的车友骑友,丰富玩家的旅行方式,我们的梦想不再遥远,让我们的旅行说走就走。

4+2自驾+骑行+徒步,第一季

(高原水乡、百年滇越铁路、千年世遗哈尼梯田)

时间:2022年/3/18日

活动亮点:4+2自驾+骑行高原湖泊

/高原湖泊—滇池/

滇池是云南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每年冬季,滇池畔的翠湖、海埂大坝等都有红嘴鸥前来过冬,成为滇池的一大景观。

/高原湖泊—抚仙湖/

/高原湖泊—杞麓湖/

杞麓湖位于玉溪市通海县,又称通海。湖面海拔1796.62米,面积36.73平方公里,每当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

/高原湖泊—异龙湖/

异龙湖位于红河州石屏县,是石屏县的母亲湖,夏天湖面荷花绽放,十分漂亮。面积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5米,最深处6.55米,蓄水量1.13亿立方米。

活动亮点:4+2自驾+徒步

/徒步百年滇越铁路—人字桥/

修建于110多年前的滇越铁路,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塞默林铁路,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山铁路,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翻开中国铁路建筑史,很难找出第二条像滇越铁路这样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她修建于崇山峻岭之间,跨越了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13个少数民族世居地。

她连接了中国越南两个国家的高山和大海,它有着诸多可以载入世界铁路筑路史册的奇迹工程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世界的三大奇迹工程。

在百年前就是这条云南人民用血汗筑成的滇越铁路,却成了法国殖民者的掠夺工具,但也是这条铁路,也把当时西方现代的工业文明带到了云南。

滇越铁路云南段600余公里,共修建桥梁425座隧道158座,桥梁两端紧接隧道下临万丈深渊,不仅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我们将以自驾旅行的方式,重走这条承载着云南人民太多的辛酸和荣耀,百年沧桑之路。

人字桥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工程

徒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核心区

阿者科村申遗小道

/徒步申遗产小道体验农耕文化/

阿者科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遗产区五个申遗村寨之一。村寨里完好的保留了哈尼族传统的冬暖夏凉的蘑菇房。

村民一直保持着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传统观念。在阿者科我们将邀请大家一同走进云端梯田,体验哈尼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位于云南南部,遍布于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

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世代的杰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打卡更多美食和美景

/建水古城:原汁原味,活着的博物馆/

建水古称临安,历经元、明、清三朝,曾是滇南政治、经济中心,静卧在元阳身畔,被称为“小天安门”的城楼,中国十大名桥之一的双龙桥,都在这里。

她有不输丽**古典小镇,不输大理的清新车站,有“滇南大观园”之称的老宅,有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

这里非常适合度假,因为人不多,从容又悠闲。

在建水,还有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乘坐这里的米轨小火车,沿途在古城转上一圈。

/多依树哈尼梯田/

多依树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地处海拔1900米,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日出及山寨的最佳景区。

著名风光片《云南故事》就是以这片梯田、村寨为主要场景拍摄而成。

/蒙自碧色寨/

蒙自最大的吸引力,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这个迷你“东方小巴黎”——碧色寨。电影《芳华》曾在这里取景,《无问西东》也藏有它的影子。

它因一个法国人而得名“碧色寨”,昔日曾是繁华热闹的中转站和贸易集市,因此被称为“小巴黎”,如今繁华不再,但是浪漫的法式风情却遗留下来。

如今,繁华已去,但车站犹在,黑褐色的铁轨,红色的土地,蓝色的天空,红砖绿墙依旧在风中招展,到处沾染着法式气息。

/西南联大文学院旧址/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沿滇越铁路南下,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9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师巨匠,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蒙自设立分校期间,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任教。

/哈尼长街宴体验/

长街宴"是哈尼族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

/石屏古城/

昆明到建水,会途径石屏这座宁静的古城,石屏古城游人非常少。

走在石屏的老街巷,感觉有一种破败的沧桑的美感,行走其中,充满了历史感的店面,客栈墙上的水墨山水,铺满青石板的老巷子仿佛穿越时光。

而且到到石屏一定要吃石屏的烤豆腐,名气跟建水豆腐齐名。

/通海县秀山/

通海小城位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一座少有游人到来的小城。

历史上是马帮古道,商贾交易的繁荣之地,名山、古镇、美食成为这座小城独特的印记。

云南的四大名山、秀山是通海的骄傲,从最初文人雅士隐居之地,到今天的国家aaaa级历史文化公园,这一青山见证了通海的风云变幻,更给予了我们最美的意境。

end

准备自助游云南一周左右,怎样安排行程比较合适?

如果你时间充足的话我建议坐火车或者自驾,这边风景太美了,一路火车、汽车能看到很多漂亮的风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昆明没什么呆的,就一城市,如果你要到转车昆明,可以住驼峰青年旅舍,挺有特色,还送咖啡,离火车站特近!我就是一路火车来的。到了大理和丽江就美了!各种田园风格,看得我心旷神怡,我现在人在丽江,住柔软时光,带小院,俺月租,挺舒服,束河也去了,挺清近,不过我还是比较建议住古城。

元阳雕刻时光客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