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瓶鼻鲸的介绍 北瓶鼻鲸的分布范围

2024-11-28 23:41:16 来源:天气频道

北瓶鼻鲸(学名hyperoodonampullatus)又称北大西洋瓶鼻鲸,平头鲸,瓶头鲸和陡头鲸。北瓶鼻鲸的体型长但圆胖,有显著的嘴喙与高耸的额隆。背鳍可达三十厘米高,位于背部约全长三分之二的位置,外观呈镰刀形,尖端通常略微突出。

北瓶鼻鲸的分布范围

北瓶鼻鲸仅在北大西洋发现,主要分布于亚北极区域的冷温带海域。在大西洋西部主要栖息于戴维斯海峡(davisstrait)与拉不拉多海(labradorsea)北部,以及位于加拿大新科斯细亚省(novascotia)北方,特称为“thegully”的海域;在大西洋东部则位于格陵兰、北极海与巴伦支海(barentssea),至于圣劳伦斯湾(gulfofst.lawrence)、哈得孙湾(hudsonbay)、北海(northsea)、波罗的海(balticsea)等地则较不常见。在北太平洋北方曾有几起北瓶鼻鲸的目击报告,据推测应该是贝氏喙鲸(baird'sbeakedwhale)。
北瓶鼻鲸偏好1,000米深以上的深水域,偶尔会在有浮冰的海域出现。它们的移动情形复杂,似乎不遵循一般大型鲸类“夏季往北,冬季南移”的迁徙原则。北瓶鼻鲸似乎会季节性地在比斯开湾(bayofbiscay)出现,时间约在5至8月,此时在较高纬度的巴伦支海与格陵兰海(*****landsea)也相当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
北瓶鼻鲸密集出现在某些地方,如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塞布尔岛北侧;介于冰岛,扬马延岛与斯瓦尔巴西南之间的北极海;以及加拿大拉布拉多北方外海的戴维斯海峡,尤其是哈得孙海峡与弗罗比舍湾的海口附近。分布范围的南端较不常见。分布范围的东界,在春季时可能会北移,秋季则会南移。而在西界,咸信至少有一些北瓶鼻鲸会在高纬地区过冬。也可能有些会进行向岸,离岸的来回迁徙。大陆架外缘与海底峡谷上方的深水海域最为常见,有时会游行数几公里进入稀疏冰区,但是较常出没在开放的水域。会发生搁浅。

北瓶鼻鲸的研究历史

北瓶鼻鲸可说是人类研究最深入的喙鲸类,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因于长期的捕鲸历史。
19世纪时,有数位英国与挪威的自然学家参与捕鲸的行业,他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被捕获的北瓶鼻鲸的细节描述,而捕鲸业也提供了大量尸体供科学研究之用。1770年,forster在“kalm,travelsintonorthamerica”一书的译本注释中首次提到北瓶鼻鲸,当时的学名为“balaenaampullatus”,种名源自拉丁文的ampulla,意思是“瓶子”或“烧瓶”,反映其嘴喙形状,后被沿用至今。
1776年müllar将名称改为balaenarostrata,移入瓶鼻鲸属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叫hyperoodonrostrata,直到20世纪初才变更为现今的有效学名hyperoodonampullatus。

北瓶鼻鲸的外型特征

胸鳍小而笔直,末端浑圆,尾鳍中央无凹刻。由头部外观可区分性别,成年雄鲸前额白而前凸至接近方形,雌鲸则较灰而呈球状(未成年雄鲸介于两者之间)。下颚尖端长有二颗牙齿,通常只有成年雄鲸的牙齿会生长至露出牙龈,略微朝前方弯曲,牙齿上有时会有茗荷介(鹅颈蕂壶)附生。少部分雄鲸可能有四颗牙齿或**无牙。
成鲸的体色背部呈灰至褐色,腹部则较浅;幼鲸的体色较成鲸来得深,接近黑褐色。身上常有白或浅黄色的椭圆形伤痕,随著年龄增加范围会变得更大,在腹部与身体侧面尤其明显。成年雄鲸在前额额隆处有明显的白色区块,并会延伸至眼睛后方,被称作tondebund,似乎是“白额头”的意思;年老雌鲸在喷气孔后方多有白色形似衣领的斑纹,昔日挪威捕鲸者称之为ringfiskar,意思就是“有环的鱼”。
老鲸的前额较突出,而雄性成鲸的最为显著。通常会有两颗牙齿,但是只有雄鲸的牙齿突出,雌鲸的则留在牙龈内。有些雄鲸可能长有4颗牙齿,甚或完全没有;雌雄两性的上下颚可能有许多牙签状的退化牙齿。可能会与领航鲸混淆,但是北瓶鼻鲸的体色,背鳍与嘴喙都有显著的不同。小须鲸具有相似的背鳍,但是头形不同。索氏中喙鲸与柯氏喙鲸也与北瓶鼻鲸相似,只是前额没那么浑圆。初生3-3.5米,成年7-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