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一共多少主人-网师园的建立有哪些故事
一共十六代主人,
网师园有一颗900多岁的古柏,一共十六代主人,这棵古柏就像一个老者,一直陪着园子至今。
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距离上海虹桥机场约120公里。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网师园的建立有哪些故事?
网师园始称“渔隐”,建于1174年,由吏部侍郎史正志所建。当时,吏部侍郎史正志因仕途不得志来到苏州,请人建了一座宅园。
宅园建成后,史正志自誉藏有万卷书,遂将园取名为“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并自号“渔隐”。史正志在园中建有门厅和藏书厅等。
门厅位于网师园住宅部分的正门,与当时一般士大夫家族的住宅大门一样,是两扇对开的黑漆大,门旁东西两侧设巷门,对面有高大的照壁。
大门前旧有盘槐4棵,传说为史正志亲手所植,后来有两棵枯死了。这种门前种槐的风俗,在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至于藏书厅,后来在其旧址上建有大厅,又称万卷堂,为了纪念史正志建造于此的藏书厅。
后来史正志所建的万卷堂被毁废了,由常州一个丁姓人家购得,成为囤积粮食的粮场。在宋代到元明及清初的这500多年间,万卷堂的主人换了又换,但都没有被重建。
到1785年的清代,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苏州,购得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在其中置12景,重建完成后初取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
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吏部侍郎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意,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据史料记载,宋宗元所建的网师园,有亭、有山、有水、有池、有楼还有阁,但大多数都为木质建筑,极易荒废,宋宗元死后园便大半倾圮了。
网师园内还存留着砖雕门楼等宋宗元建造网师园时的故物。砖雕门楼雕刻精致,饱经沧桑数百年年仍然古雅清新,完好无损,精美绝伦,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
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约3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古色古香。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
屋檐下枋库门为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门楼南侧上枋嵌有砖雕的家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位,极其精致。门楼北为主体,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砖精制而成,既是屋顶支撑物,又是门楼的装饰物。
门楼中部上枋横匾是蔓草图,蔓生植物枝繁叶茂,滋长延伸,连绵不断,象征茂盛、长久吉祥。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刻有狮子滚绣球及双龙戏珠,飘带轻盈。横匾边缘外,挂落轻巧,整个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令人称绝。
在门楼的砖额上雕着“藻耀高翔”4个大字。“藻”乃水草总称。“藻耀”意指文采飞扬。“高翔”即展翅高飞。两侧为兜肚,分别刻有“郭子仪上寿”和“周文王访贤”的戏文图。
左侧刻是“郭子仪上寿”的立体戏文图。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左右8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
据说,郭子仪在唐肃宗时为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后为兵部尚书。他的活了84岁,年寿很高,他的8个儿子和7个女婿都为朝廷命官,史书称誉郭子仪为“大富贵”和“大贤大德”,所以这幅戏文图寓意为“福寿双全”。
右侧刻是“周文王访贤”的立体戏文图,描写周文王访得姜子牙的场景。图中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于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周文王备修道德,百姓爱戴,是个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韬武略,以大贤闻名,这幅“文王访贤”戏文图寓意为“德贤兼备”。
门楼的下枋横匾上3个圆形“寿”字,“寿”字周围的淡灰色水磨青砖上,刻有展翅飞翔的蝙蝠和空中飘扬的一簇簇的云朵。
“蝙蝠”两字中“蝠”与“福”同音,象征长寿吉祥。整个门楼上“福”、“禄”、“寿”三星图案韵致隽永,寓意为三星高照,洪福齐天,寿与天高。
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琢而成,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
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相互渗透,庄重而古雅,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芒,以特有的风格丰富了网师园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种将装饰作用与祈福作用糅合为一的做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从住宅区通往园林区的第一道门上有额题“网师小筑”4字,这是第一代创始园主宋宗元给此园所取的名称。
门极为狭小,并且加上“小筑”两字,使进入园林的人们心中自然存了一个“小”字。但进入门中,眼前却豁然开朗,顿时会产生山高水阔、柳暗花明的感觉,以用入口之小反衬出了园林之大。
网师园总占地不过5000多平方米,虽然不大,但在设计中极富匠心,通过各种手段来拓展其感觉空间,以出人意料的对比手法,造成感觉上的冲击震撼,从而增强景观的气势。
网师小筑的入口处于矩形园林的一角而朝向对角,在视线上利用了最长的对角线。在这一对角线上又以黄石堆叠成“云岗”来掩去占据园林中央位置的大水池的大半部分,在云岗前又建一小厅,使它也只露一角,藏而又藏,更显得山重水复,曲折幽深。
宋宗元给这座园林起名为网师园,传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
据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经常四处游玩。
有一次,双喜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幸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路过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
宋宗元得知后,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
网师园夏日景色
苏州网师园旧称是什么?
苏州网师园旧称是万卷堂。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扩展资料:
苏州网师园的历史,要从宋代说起。据说是宋代官员史正志当年被贬谪到苏州,他的书籍很多,相传有万卷藏书,于是他在这里修了一个专门藏书的园子,命名为万卷堂。到了清朝乾隆在位时期,又一位名为宋宗元的官员买下这里,将它重修扩建,并改名为网师园。
到了民国时期,***又花高价将此园买下作为寿礼送给他的师父,但是师父一直没有来住。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个,但是格局精致紧凑,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里,最富有书香气息的园林,因为它的历届主人都是文人,里面的文房墨宝非常多。然而历届主人们无论是扩建还是改造,都完整地保留了他原来的风貌,所以至今都还能看到网师园的古典特色。虽然在**时,网师园一度被损坏,好在大部分文物,园林的建筑都还在,没有被摧残至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师园
网师园旧称是什么?
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渔隐”,后荒废。清康熙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翁,故称网师园。乾隆间又圮,后瞿宗吉修葺,又名瞿园。
光绪时恢复网师园旧名。园林在住宅西侧,南面的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等,为园主宴聚之所;北面的五峰书屋、看松读画轩、殿春簃、集虚阁等,是读书作画之地;中部以水池为中心。
扩展资料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网师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四进,自轿厅、大客厅、撷秀楼、五峰书屋,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