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有何建筑特色_十香园有什么建筑特点

2024-11-25 04:57:43 来源:天气频道

十香园占地640平方米,是一座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书舍清幽,在清末又称“隔山草堂”,是清代岭南地区庭院式民居建筑,既体现出广东民居的朴实特色,又富于诗情画意的书卷气。

在当时,十香园的主要建筑有今夕庵、啸月琴馆、紫藤花棚和紫梨花馆等。

今夕庵为居巢的画室、会客室、日常生活起居室。居巢去世后,此间为居廉供佛诵经之所。这里所说的庵,其实就是堂。

啸月琴馆是居廉住所兼画室,以居廉收藏的古琴“啸月琴”命名。室中设画案,案上放置大玻璃罩,罩内满蓄各种草虫标本,以供写生。馆前各式奇石巧设,间以花草点缀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颇有小园林之势。

紫藤花棚上有题写的匾额“居廉让之间”,实为露天而设,两边种植白梅、含笑、黄皮等树,供“二居”与友人、学子吟诗写生之用。

紫梨花馆是居廉设帐授徒作画的地方,馆前原种有紫藤,凤凰树等花木,故称“紫梨花馆”,门上刻着晚清书法家居秋海所题“紫梨花馆”木匾。当时,居廉常在此弹奏“啸月”古琴,使得园中天簌盎然,幽雅宜人。

在紫梨花馆室内西偏之处,是居廉授徒地方、作画之所、东面为书房,后来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就是在这样巧石奇设、花香四溢的“香国”接受着居派艺术的熏陶。

十香园有什么建筑特点?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居巢、居廉这对堂兄弟,分别于1811年和1828年,诞生于江苏扬州宝应县。后来,由于他们的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广东番禺隔山,就是后来的广州海珠江南大道一带。

居巢,字士杰,号梅生,别号今夕庵主。他自幼喜爱诗文书画,生平最擅绘花卉、蔬果、禽鸟、虫鱼,兼能山水、仕女,其中他所画草虫一类的作品则更胜一筹。在居巢任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僚时,他曾受到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等人的影响,所作花鸟尤为注重写生。

居廉,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他刚9岁就跟随堂兄居巢赴广西生活。后又随居巢成为张敬修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

其间临习过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华岩、金农、恽寿平、八大山人和徐渭等人作品。他擅画草虫花鸟、翎毛、山水人物、也精于指头画。

文化底蕴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启蒙、人生教诲的恩师。因此,居廉特别敬重堂兄居巢,以至后来一直追随他。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居巢、居廉兄弟也返回了家乡广州。居氏兄弟应张敬修之邀同赴东莞可园。

当时,可园的主人张敬修非常欣赏居巢、居廉的艺术才华,常邀他们客居可园绘画写生。而可园设计精巧,亭榭楼阁,幽径相通,厅堂轩馆,占水栽花,有数不尽的名花佳果,堪称岭南园林珍品。

1856年,居巢、居廉因受可园的影响,开始谋划建园。这次选址,兄弟俩定在广州隔山村北面,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涌,当地居民习惯称作“马涌”,其东段,旧称瑶溪。

那时,瑶溪24景为游览胜地。此处,溪水微波荡漾,两岸绿树婆娑,身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之中,举目四望,皆可入画!当时的文人雅士,也经常到此乘风步月,秉烛调琴,酬诗和韵。因而,兄弟俩选此造园用心不言而喻。

但之后不久,居氏兄弟又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断断续续分别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10年时间,专心从事艺术创作。

景色秀美的可园为居巢、居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绘画素材,优越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及成就,在他们的传世诗画中,历历再现着昔日可园的一景一物。

在这段期间里,居巢与居廉经常一同对景写生,其作品多写蔬果野花,他们“笔致工秀而饶有韵味”,画风澹逸清华,家学熏陶使居巢毕生蕴蓄深厚国学素养,诗书画皆绝,俱属逸品,曾在南粤大地引领风骚。

与此同时,由于居廉醉心写生,其画艺大有精进,而且渐与居巢齐名,世人始称“二居”,两人共同创立的绘画技巧及鲜明的艺术风格也因此被世人称之为“隔山画派”。

据《岭南画征略》记载:

道光年间,临川李云甫聘孟丽堂、宋藕塘来粤教授花卉,丽堂以意笔挥洒,上追白阳;藕塘设色写生,明丽妍秀。

粤坛遂开二派。梅生兄弟出,初犹学藕堂,后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开一生面矣。

可见居巢、居廉在绘画上的造诣自清代起已蜚声岭南。其画作融合了宋人的没骨法与元人的神韵,严谨细致,清淡秀逸。二居画花卉从不勾勒外框,画枝叶仅用墨晕或颜色随意点染,即可使画中枝叶错落有致,态势自成。

隔山画派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师造化、重写生。追摹花草形神,甚至将昆虫以针捶器皿中对之描绘。著名的经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廉细心观察,感情而成的艺术特点。

1864年,张敬修在可园病卒后,居廉随兄居巢离开可园,回到故里,不久就开始建将来作画和授徒之所“十香园”。

1865年十香园竣工,当年居巢不幸去世。此后,居廉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设馆授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据说,十香园院内种植有写生常用的**、夜合、珠兰、素馨、瑞香、白兰、含笑、夜来香、鹰爪和鱼子兰等10种香花,所以人们都称呼它为“十香园”。

十香园占地640平方米,是一座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书舍清幽,在清末又称“隔山草堂”,是清代岭南地区庭院式民居建筑,既体现出广东民居的朴实特色,又富于诗情画意的书卷气。

在当时,十香园的主要建筑有今夕庵、啸月琴馆、紫藤花棚和紫梨花馆等。

今夕庵为居巢的画室、会客室、日常生活起居室。居巢去世后,此间为居廉供佛诵经之所。这里所说的庵,其实就是堂。

啸月琴馆是居廉住所兼画室,以居廉收藏的古琴“啸月琴”命名。室中设画案,案上放置大玻璃罩,罩内满蓄各种草虫标本,以供写生。馆前各式奇石巧设,间以花草点缀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颇有小园林之势。

紫藤花棚上有题写的匾额“居廉让之间”,实为露天而设,两边种植白梅、含笑、黄皮等树,供“二居”与友人、学子吟诗写生之用。

紫梨花馆是居廉设帐授徒作画的地方,馆前原种有紫藤,凤凰树等花木,故称“紫梨花馆”,门上刻着晚清书法家居秋海所题“紫梨花馆”木匾。当时,居廉常在此弹奏“啸月”古琴,使得园中天簌盎然,幽雅宜人。

在紫梨花馆室内西偏之处,是居廉授徒地方、作画之所、东面为书房,后来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就是在这样巧石奇设、花香四溢的“香国”接受着居派艺术的熏陶。

清代光绪年间,罢科举倡新学,设立新学堂,开设图画课。居廉教授,并非求薪,他生活清贫,但爱惜人才,资质好而贫穷的学生,他宁愿卖画来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居廉在十香园20多年的美术教学,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在居廉的苦心经营下,十香园以蒙馆形式授徒,开启广东美术教学之先河,堪称是我国最早美术学府之雏形。

十香园门下,在我国美术史上垂名的杰出弟子多达30多人。因而人们说,有了居巢、居廉和十香园,才会有岭南画派一大批的优秀传人。岭南名贤雅儒多到此寻幽访胜。

清末名士潘飞声有诗道:

久别相逢笑破颜,茅堂依旧好溪湾。

晴窗恰对疏疏树,矮纸工描细细山。

暂抚菊松拼我醉,得餐薇蕨共君闲。

饥驱屡负栖岩约,明镜惊看鬓渐斑。

此诗,道出了众多文人骚客对十香园的悠悠向往和眷恋……

十香园观后感 400字

在广州海珠区的寻常巷陌,深藏着一座破旧的庭园,围墙崩塌,杂草丛生、树木凋零,残垣碎瓦,一片荒凉.园内仅存的一间20平方的百年老屋,居住着这里的主人家.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加建了几间小房子,令庭园变得不伦不类.周边是横街窄巷,夹杂着无规则的村落民居.在广州这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处处无穷生机的现代化大都市,使人感到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如果不是园外一块刻有“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香园”石碑,根本就无几多人知道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中国画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晚清著名画家居廉、居巢的故居,岭南画派创始人陈树人、高剑父启蒙学画之所.
时光倒流150多年,十香园内名花绿荫,十种芬香馥郁的花木,散发着十种不同的芬芳.啸月琴馆、金夕庵、紫犁花馆等房舍和太湖石、花草树木,都是画家教学生写生临摹的素材.文人雅士,多会于此,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园地.可惜,在经历了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和日军侵华的战乱,十香园已日渐消亡,居氏的后人虽然一直守护住这份家业,只是家道中落,难以为继,百年胜迹,不免令人唏嘘.
值此**开放,百废俱兴之际,广州市政府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年内将修复岭南画派发源地“十香园”.这无疑是一条好消息,庭园将如**修或重建并不重要,关键是一些历史文物能获得重视和保护,得以焕发昔日之光辉.
十香园的修复或重建,涉及到政府的拨款,换句话讲是要动用我们纳税人的钱,为文化遗产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我感到无尚光荣.
遗憾的是,那些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的徒子徒孙,自诩为岭南画派的大师们,一幅裱将起来的画,卖出去动不动成千上万元,更有甚者过百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并无此意,人家赚多少钱于我无关.只是看到十香园日渐荒废,居氏后人又无能为力的时候,而这些到处受人尊敬的大师们,竟然对自己成就的来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毛不拔,一群典型的中国式欧也尼.
饮水而不思源,认祖而不归宗,长此以往,岂不悲哉.

十香园杯书画是什么级别

三级。十香园杯书画是少儿书画大赛系列活动,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陶冶情操、涵育品德。该比赛是三级级别,拿到名次会获得小奖品,仅可以提高少儿书画水平。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中国书画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