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王子的社会评介_煎饼王子的介绍

2024-11-25 02:05:10 来源:天气频道

曾被迫离开学生网上发帖“通缉”几经辗转返回还被请去讲创业经“煎饼王子”走上高校讲台
京城里卖煎饼的人很多,但在大学里卖煎饼,不但广受欢迎,还给大学生开起了讲座的,恐怕也就只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里的“煎饼王子”汪龙强一人了。
一个普通人,不但把煎饼做出了花儿,还以自己的执着和踏实征服了中青院的莘莘学子。
煎饼做出花儿12个鸡蛋摊1个
老家山东的汪龙强从小就和煎饼结下不解之缘,不但天天吃煎饼,且“村里400多户,有300多户都出来做煎饼,全国各地哪都有”。
汪龙强的煎饼和人们常见的天津煎饼不一样,天津煎饼做好后面饼是软的,而他的山东煎饼做好后则是硬的脆的。
记者近日在他的煎饼摊前看到,贴出的招牌里有20余种煎饼,其中的“巨无霸”系列能加各种配料,鱼排、鸡排、火腿肠等。
“我还曾经被同学要求摊过12个鸡蛋的大煎饼呢,20多分钟才摊完,一斤半多,两个人勉强吃完。”汪龙强表现出“煎饼王子”的自豪。
“煎饼王子”的创新精神让他在四五年里积攒了众多校园“粉丝”,就连学院的一位副院长也忠实到“刚下飞机,就奔这里”。
离开校园论坛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中青院提起“煎饼王子”,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基本就没有不知道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大学教授。
奥运前由于校园面临整治,汪龙强不得不带着煎饼摊离开学院。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来买煎饼的人排起了十多米长队。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学生们反响强烈,校园论坛里更是充满了“通缉”他的帖子。后来,同学们把意见反映到学院。几经辗转,汪龙强又回到了学院,租下了一个固定的摊位。就这样,他又开始为校园服务了。
对于这个驻扎校内的“煎饼王子”,学校餐饮部的申老师也是印象颇深,“卫生合格,做人做事踏实,又那么受学生的认可,学校也高兴。”
初中未毕业竟被学子请去讲创业经
去年10月,中青院创业实践社团准备做一期关于创业的讲座,在考虑嘉宾时,受学生喜爱的汪龙强竟成了那次讲座的嘉宾。
“以前没上过讲台,而且觉得卖煎饼没什么好讲的。”初中都没毕业的汪龙强不好意思地说。当时,这场被命名为“商业传奇——煎饼王子”的校园讲座,顺利地通过校团委的批准,而且当天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前他很紧张,一直在洗手间里抽烟,后来还是一个同是山东老乡的学生和他聊天,慢慢他才放松下来。”当时的创业实践社社长姚尧说。
汪龙强有生以来头一次站在了讲台上,用山东口音朴实地向在场的同学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和人生经历,受到了在场的百余名大学生的好评。
“听完他的故事,觉得他能收获今天的事业不是偶然,而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得来的,是不言放弃的结果。”听过那场讲座的古芸同学回忆到。也因为这个讲座,本已经在学生中大名鼎鼎的他得名“煎饼王子”。
中青院就业中心的韦主任表示,“煎饼王子”能把自己的本事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并讲给学生们听,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

人与社会 煎饼王子

“煎饼王子”汪龙强“王子,我要一个‘经典脆煎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男生宿舍楼对面,一个背着书包的女生对摆煎饼摊的小伙子说。“要辣椒吗?”“不要辣椒,多加一点香菜。”“好嘞!”一分钟小伙子将一个热腾腾的煎饼递给了女生。这个卖煎饼的小伙子叫汪龙强,来自山东,身高一米八左右,黑黑的皮肤。在学校卖了5年煎饼的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煎饼王子”,他的女朋友,则被称为“煎饼王妃”。卖煎饼的汪龙强不知道学生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他为“煎饼王子”的,不过他很乐意接受这个称谓。“我煎饼做得很好,人缘也不错,这个称呼挺好的,有种亲切感。”汪龙强说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大多数去汪龙强那儿买过煎饼的同学都比较认可他。“他长得比较帅,人也比较亲切,这个绰号很符合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06级的王同学说。彭同学是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煎饼王子”这个人,才去买的煎饼。“我是南方人,不太喜欢吃煎饼,也不太了解他,但他服务态度比较好,尽管要求比较多,但他很耐心。”彭同学说。“煎饼王子”这个称号,刚开始知道的同学并不太多。2008年学校整改,汪龙强和他的煎饼小摊离开了学校,一些同学在校园bbs上发帖“煎饼王子走了,我们吃什么呢”,向学校呼吁让“王子”归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联系上汪龙强,“王子”返回学校继续卖煎饼,从那会儿“王子”的就在论坛上流传开来。汪龙强认为对人友善是做人的道理,他卖煎饼,只要学生有要求,他都尽量满足。在“煎饼王子”老家的村子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全国各地卖煎饼,汪龙强说比自己卖得好的人很多,所以回去不会跟村里人说“煎饼王子”这个称号,怕被人笑话。“煎饼王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被学生邀请去作讲座。去年10月,中青院创业实践社邀请汪龙强,让他讲讲自己的创业故事。“作讲座就算了,跟你们聊聊天可以。”他认为自己一个卖煎饼的,只有初中文凭作不了讲座。“煎饼王妃”对他说,他们只会讲煎饼,别的什么也讲不了,“王子”说他们就讲煎饼。汪龙强说:刚开始很紧张,幸亏一个老乡帮他列了提纲,讲着讲着就比较平静了,心里特别开心。据说这场名叫“商业传奇——煎饼王子”的讲座开讲时,一个大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还有很多学生给他鼓掌。“这种讲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思考,大学需要这样的多元化。”06级的彭同学说。已经毕业了的张同学没有听到这个讲座甚至有些遗憾,因为他发现进入社会后,大学生更需要了解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不过也有同学认为请“煎饼王子”作讲座有搞噱头之嫌,讲座就应该是学术化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人,比如食堂三楼卖**的大妈,但是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这种关注。”王同学说,“‘煎饼王子’其实是比较幸运而已,相比于其他人,他的年龄跟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跟我们的交流更多一些。”一个山东大汉在北京如何披荆斩棘开创业之路?作为一名普通的煎饼师傅,他缘何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这个平凡的人又为何引来法制晚报、北京电视台的相继报道?4月11日晚,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与社会》栏目组策划、创意实践社承办的“煎饼王子座谈会”在1318教室举行。在“煎饼王子”汪龙强与创意实践社社长古赟的交谈中,在场同学聆听了这个平凡“80后”的不平凡故事。古:我们从你家乡开始谈起吧,山东人都爱吃煎饼吗?汪:恩,我初中三年的干粮都是煎饼。古:“王子”能告诉我们你的真名吗?来北京之前,在家乡的生活怎样?汪:我叫汪龙强,1984年出生。我是家中的独子,初中毕业后,父亲让我去考体校,没考上,就和父亲跑到湖北卖冰糖葫芦。第一次,我扛着一整串冰糖葫芦,跑了60里路,只卖出了一串,就**钱,回来的时候还迷路了。当时,我一见到父亲,眼泪刷地流了下来,那时候是又饿又累。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父母供养我们孩子的辛苦。古:你是怎么“北漂”到了北京呢?汪:后来,我和父亲回到了老家。当时春节快到了,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寄钱回来,看到别人赚钱了,脸上特别有光,我心里有些难过,觉得作为一个男人,要为家里出力,所以我必须出去。我跑到镇里找工作,后来看到一个小广告:北京、广东、深圳的公安局招聘保安。我就选择了北京,来到这里,这边的负责人要我们交上岗费、服装费,几乎把我身上的钱都掏光了。古:这么说,你是被骗来北京的?保安工作做得如何呢?汪:恩,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个子高,就被大队长挑走做保安了。工资低,但是吃的还好,至少能够在北京立足了。因为刚当保安,所以按照惯例“老兵欺负新兵”,我经常干些打扫、打水的打杂工作。干了一个月,和食堂的师傅们混熟了,他们都挺支持我的,都说“以后要是你再被欺负,我们罩着你”。有一次,我喝了半斤酒,壮了胆,就和老兵们讲道理,“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的,都是平等的。咱们商量分工做活”。他们不服气,我们就出去打架了,一对三,我一个个把他们撂倒了,后来他们都服了我。古:后来你怎么又转行去做煎饼了呢?汪:保安工作是吃“青春饭”的,以后成家了,上有老下有小,养家难。所以,我特别羡慕技术活,有了技术走到哪儿都能有口饭吃。我去找食堂老师傅商量,他答应在我把工作做好之余教我做中式面点。我学了半年,感觉“我是师傅了”,就想出来把学的技术用上。古:你刚开始做煎饼的经历是怎样的?汪:我辞去保安的工作,背着包在北京找工作。当时我没钱吃饭,就跑去饭馆给人家刷碗,干完活了老板赏碗饭吃,就这样跑了几个地方。后来,到了一个饭馆,老板看我刷碗刷得挺干净的,就录用了我。我想,刚开始出来做事,要把师傅的架子放下,从零做起,所以,在那里干了一段时间。一次,我对老板说我会做点心,老板听了很高兴,说“正好缺个点心师傅”,就不让我洗碗了,让我做点心师傅。我诚实对他说“我刚从技校出来,会,但是做不精”,老板说“没关系,你做。做的好,我们卖了;做不好,倒掉”。就这样,我成了“大个点心师傅”。我觉得这个机会特别好。每天下班,我都要在厨房里练手艺,每个点心做法练三四遍,那段时间常常忙到12点。练了七八个星期,我的烤活手艺不错了。有时,经理在外面吃到好吃的点心,会买两份回来,一份给老板,一份给我,不是让我白吃,而是要我研究怎么做,把做法给钻研出来。我自己做不出来的,就跑到技校请教老师。人是要一步步往上走。半年多,我感觉手艺不错了,想自己出来做。老板就要我把手艺留下,我带了两个徒弟,把他们教会了,就辞了工作自己出来干。古:你是怎么来到我们学校的呢?汪:一开始,我是在西直门摆个小摊卖煎饼,生意特别好。上午5点到晚上10点,做煎饼手都不带停。早上烟熏熏到自然醒,晚上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这个是打“游击战”,看见城管来了就要跑,万一被抓到了,要罚200块钱。有时候,一个星期被抓了4次,罚了800块。我就打听西直门附近的学校,听到“中央团校”觉得有意思,就来了。和学校的负责人一谈就成了,买了设备就到食堂做起了煎饼。古:刚来学校,生意怎样?汪:一开始在食堂卖,因为刚进来,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生意不好,每天也就卖出十几个。人少的时候,看着几个同学进来,我就做了煎饼给他们送过去,说是老板请他们品尝的,他们吃了觉得不错,第二天就来买了我的煎饼。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市场,不到半个月,我的煎饼摊前就排起了队伍。有时候排到了晚上,老板说“碍事”就把我赶到外面卖煎饼了。古:“王子”有个“三进三出”中青的故事,能给我们讲讲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吗?汪:一次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学校因为卫生环境的形象,就让我们这些小摊先关门一段时间。我就到北郊工作去了,可是不久老板就打电话给我,让我赶紧回来,说是同学在网上发帖找我,有人说“煎饼王子走了,我们吃什么啊”,我挺感谢大家的。古:“王子”和我们中青学生的关系很好,您在摊位前设置“自动投币”时有顾虑吗?汪:没有,同学的素质都很高,自己放钱进去,自己找钱。我还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毕业的同学,他吃我的煎饼欠了十几块钱,毕业后专门回学校还钱,我很感动。同学对我也很好,我生病的时候还有同学给我送药,一个是潍坊的,一个后来考研去了东北,我都记得。我和同学的关系相当不错,这是必须的。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也争相向这个身边“熟悉的陌生人”提问。问:你在“北漂”的过程中,是如何保持乐观的?汪:我有一家老小,再苦再累也得干。作为男人,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我每天早上5:30起床,做到中午2:00回去睡觉,然后下午又做到晚上1:30。每天回家又累又困,但是看到家里的两个孩子就高兴了,就觉得有劲。问:中青校园有三家做煎饼的,你是怎么看待竞争问题呢?汪:谁做的好,吃谁的。我们行业有句话“百货对百客”,把自己的手艺一步步做精了,人家觉得好吃,自然会来买你的。问:现在的煎饼做得这么好,有开分店的打算吗?汪:有的。但是总店还是在中青院,从中青起步,这叫“混熟了,打山头”,因为我对中青院有感情。问:你认为做饮食,最重要的是什么?汪:最重要的是良心。料要用新鲜的、好的,这样才能赚回头客。每天早上,我都要吃自己做的一个煎饼,看看味道正不正。味道正,可以卖;不正,找原因。《人与社会》栏目组编导**妹指出,“煎饼王子”身上体现出“80后”坚毅、乐观、踏实的精神,应该是“年轻人的榜样”。作为发现“煎饼王子”的观察者阿姨表示,正是“王子”的乐观生活感染了她,让她在这个平凡人身上发现了独特的闪光点。曾被迫离开学生网上发帖“通缉”几经辗转返回还被请去讲创业经“煎饼王子”走上高校讲台京城里卖煎饼的人很多,但在大学里卖煎饼,不但广受欢迎,还给大学生开起了讲座的,恐怕也就只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里的“煎饼王子”汪龙强一人了。一个普通人,不但把煎饼做出了花儿,还以自己的执着和踏实征服了中青院的莘莘学子。煎饼做出花儿12个鸡蛋摊1个老家山东的汪龙强从小就和煎饼结下不解之缘,不但天天吃煎饼,且“村里400多户,有300多户都出来做煎饼,全国各地哪都有”。汪龙强的煎饼和人们常见的天津煎饼不一样,天津煎饼做好后面饼是软的,而他的山东煎饼做好后则是硬的脆的。记者近日在他的煎饼摊前看到,贴出的招牌里有20余种煎饼,其中的“巨无霸”系列能加各种配料,鱼排、鸡排、火腿肠等。“我还曾经被同学要求摊过12个鸡蛋的大煎饼呢,20多分钟才摊完,一斤半多,两个人勉强吃完。”汪龙强表现出“煎饼王子”的自豪。“煎饼王子”的创新精神让他在四五年里积攒了众多校园“粉丝”,就连学院的一位副院长也忠实到“刚下飞机,就奔这里”。离开校园论坛上引起轩然大波在中青院提起“煎饼王子”,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基本就没有不知道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大学教授。奥运前由于校园面临整治,汪龙强不得不带着煎饼摊离开学院。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来买煎饼的人排起了十多米长队。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学生们反响强烈,校园论坛里更是充满了“通缉”他的帖子。后来,同学们把意见反映到学院。几经辗转,汪龙强又回到了学院,租下了一个固定的摊位。就这样,他又开始为校园服务了。对于这个驻扎校内的“煎饼王子”,学校餐饮部的申老师也是印象颇深,“卫生合格,做人做事踏实,又那么受学生的认可,学校也高兴。”初中未毕业竟被学子请去讲创业经去年10月,中青院创业实践社团准备做一期关于创业的讲座,在考虑嘉宾时,受学生喜爱的汪龙强竟成了那次讲座的嘉宾。“以前没上过讲台,而且觉得卖煎饼没什么好讲的。”初中都没毕业的汪龙强不好意思地说。当时,这场被命名为“商业传奇——煎饼王子”的校园讲座,顺利地通过校团委的批准,而且当天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讲座前他很紧张,一直在洗手间里抽烟,后来还是一个同是山东老乡的学生和他聊天,慢慢他才放松下来。”当时的创业实践社社长姚尧说。汪龙强有生以来头一次站在了讲台上,用山东口音朴实地向在场的同学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和人生经历,受到了在场的百余名大学生的好评。“听完他的故事,觉得他能收获今天的事业不是偶然,而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得来的,是不言放弃的结果。”听过那场讲座的古芸同学回忆到。也因为这个讲座,本已经在学生中大名鼎鼎的他得名“煎饼王子”。中青院就业中心的韦主任表示,“煎饼王子”能把自己的本事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并讲给学生们听,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

煎饼王子的介绍

一个山东大汉在北京如何披荆斩棘开创业之路?作为一名普通的煎饼师傅,他缘何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这个平凡的人又为何引来法制晚报、北京电视台的相继报道?4月11日晚,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与社会》栏目组策划、创意实践社承办的“煎饼王子座谈会”在1318教室举行。在“煎饼王子”汪龙强与创意实践社社长古赟的交谈中,在场同学聆听了这个平凡“80后”的不平凡故事。

煎饼王子的相关访谈

古:我们从你家乡开始谈起吧,山东人都爱吃煎饼吗?
汪:恩,我初中三年的干粮都是煎饼。
古:“王子”能告诉我们你的真名吗?来北京之前,在家乡的生活怎样?
汪:我叫汪龙强,1984年出生。我是家中的独子,初中毕业后,父亲让我去考体校,没考上,就和父亲跑到湖北卖冰糖葫芦。第一次,我扛着一整串冰糖葫芦,跑了60里路,只卖出了一串,就**钱,回来的时候还迷路了。当时,我一见到父亲,眼泪刷地流了下来,那时候是又饿又累。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父母供养我们孩子的辛苦。
古:你是怎么“北漂”到了北京呢?
汪:后来,我和父亲回到了老家。当时春节快到了,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寄钱回来,看到别人赚钱了,脸上特别有光,我心里有些难过,觉得作为一个男人,要为家里出力,所以我必须出去。
我跑到镇里找工作,后来看到一个小广告:北京、广东、深圳的公安局招聘保安。我就选择了北京,来到这里,这边的负责人要我们交上岗费、服装费,几乎把我身上的钱都掏光了。
古:这么说,你是被骗来北京的?保安工作做得如何呢?
汪:恩,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个子高,就被大队长挑走做保安了。工资低,但是吃的还好,至少能够在北京立足了。
因为刚当保安,所以按照惯例“老兵欺负新兵”,我经常干些打扫、打水的打杂工作。干了一个月,和食堂的师傅们混熟了,他们都挺支持我的,都说“以后要是你再被欺负,我们罩着你”。有一次,我喝了半斤酒,壮了胆,就和老兵们讲道理,“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的,都是平等的。咱们商量分工做活”。他们不服气,我们就出去打架了,一对三,我一个个把他们撂倒了,后来他们都服了我。
古:后来你怎么又转行去做煎饼了呢?
汪:保安工作是吃“青春饭”的,以后成家了,上有老下有小,养家难。所以,我特别羡慕技术活,有了技术走到哪儿都能有口饭吃。我去找食堂老师傅商量,他答应在我把工作做好之余教我做中式面点。我学了半年,感觉“我是师傅了”,就想出来把学的技术用上。
古:你刚开始做煎饼的经历是怎样的?
汪:我辞去保安的工作,背着包在北京找工作。当时我没钱吃饭,就跑去饭馆给人家刷碗,干完活了老板赏碗饭吃,就这样跑了几个地方。后来,到了一个饭馆,老板看我刷碗刷得挺干净的,就录用了我。我想,刚开始出来做事,要把师傅的架子放下,从零做起,所以,在那里干了一段时间。
一次,我对老板说我会做点心,老板听了很高兴,说“正好缺个点心师傅”,就不让我洗碗了,让我做点心师傅。我诚实对他说“我刚从技校出来,会,但是做不精”,老板说“没关系,你做。做的好,我们卖了;做不好,倒掉”。就这样,我成了“大个点心师傅”。我觉得这个机会特别好。每天下班,我都要在厨房里练手艺,每个点心做法练三四遍,那段时间常常忙到12点。练了七八个星期,我的烤活手艺不错了。
有时,经理在外面吃到好吃的点心,会买两份回来,一份给老板,一份给我,不是让我白吃,而是要我研究怎么做,把做法给钻研出来。我自己做不出来的,就跑到技校请教老师。人是要一步步往上走。
半年多,我感觉手艺不错了,想自己出来做。老板就要我把手艺留下,我带了两个徒弟,把他们教会了,就辞了工作自己出来干。
古:你是怎么来到我们学校的呢?
汪:一开始,我是在西直门摆个小摊卖煎饼,生意特别好。上午5点到晚上10点,做煎饼手都不带停。早上烟熏熏到自然醒,晚上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这个是打“游击战”,看见城管来了就要跑,万一被抓到了,要罚200块钱。有时候,一个星期被抓了4次,罚了800块。
我就打听西直门附近的学校,听到“中央团校”觉得有意思,就来了。和学校的负责人一谈就成了,买了设备就到食堂做起了煎饼。
古:刚来学校,生意怎样?
汪:一开始在食堂卖,因为刚进来,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生意不好,每天也就卖出十几个。人少的时候,看着几个同学进来,我就做了煎饼给他们送过去,说是老板请他们品尝的,他们吃了觉得不错,第二天就来买了我的煎饼。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市场,不到半个月,我的煎饼摊前就排起了队伍。有时候排到了晚上,老板说“碍事”就把我赶到外面卖煎饼了。
古:“王子”有个“三进三出”中青的故事,能给我们讲讲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吗?
汪:一次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学校因为卫生环境的形象,就让我们这些小摊先关门一段时间。我就到北郊工作去了,可是不久老板就打电话给我,让我赶紧回来,说是同学在网上发帖找我,有人说“煎饼王子走了,我们吃什么啊”,我挺感谢大家的。
古:“王子”和我们中青学生的关系很好,您在摊位前设置“自动投币”时有顾虑吗?
汪:没有,同学的素质都很高,自己放钱进去,自己找钱。我还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毕业的同学,他吃我的煎饼欠了十几块钱,毕业后专门回学校还钱,我很感动。
同学对我也很好,我生病的时候还有同学给我送药,一个是潍坊的,一个后来考研去了东北,我都记得。我和同学的关系相当不错,这是必须的。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也争相向这个身边“熟悉的陌生人”提问。
问:你在“北漂”的过程中,是如何保持乐观的?
汪:我有一家老小,再苦再累也得干。作为男人,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我每天早上5:30起床,做到中午2:00回去睡觉,然后下午又做到晚上1:30。每天回家又累又困,但是看到家里的两个孩子就高兴了,就觉得有劲。
问:中青校园有三家做煎饼的,你是怎么看待竞争问题呢?
汪:谁做的好,吃谁的。我们行业有句话“百货对百客”,把自己的手艺一步步做精了,人家觉得好吃,自然会来买你的。
问:现在的煎饼做得这么好,有开分店的打算吗?
汪:有的。但是总店还是在中青院,从中青起步,这叫“混熟了,打山头”,因为我对中青院有感情。
问:你认为做饮食,最重要的是什么?
汪:最重要的是良心。料要用新鲜的、好的,这样才能赚回头客。每天早上,我都要吃自己做的一个煎饼,看看味道正不正。味道正,可以卖;不正,找原因。
《人与社会》栏目组编导**妹指出,“煎饼王子”身上体现出“80后”坚毅、乐观、踏实的精神,应该是“年轻人的榜样”。作为发现“煎饼王子”的观察者阿姨表示,正是“王子”的乐观生活感染了她,让她在这个平凡人身上发现了独特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