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问答”系列科普:人工影响天气最早是怎么发明的?

2024-11-24 17:47:00 来源:天气频道

中国天气网讯 通过人工手段影响天气,不仅可以增雨,还可以防雹、消雾,对农业抗旱减灾、云水资源开发等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人工影响天气最早是怎么发明的呢?中国天气网推出“人工影响天气问答”系列科普,一起看看人工影响天气的前世今生。

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叫贝吉龙的瑞典人发现,极小的冰核可以吸收水汽,使过冷却水滴变为大冰粒子,最终大到足以成雨落地。这一发现便是冷云降水过程的主要机制。

随后,1938年,美国科学家霍尔顿在麻省理工学院试验站用吸湿性物质(氯化钙)播入暖雾中进行消雾,这是首次符合物理原理并获得成功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

1939年,德国科学家芬德生从数以千计的降水云观测中证明,贝吉龙的假说是成立的,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即“贝吉龙-芬德生”理论。

下一个里程碑,当属美国人文森特·谢弗和英国人冯内古特。1946年,文森特·谢弗发现干冰能够促使过冷水滴形成冰晶,与此同时,冯内古特则找到了有效的、可以作为冰核的物质碘化银。这一发现开创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新时代。

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试验中,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法国、中国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各种实践。

我国最早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试验要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山西人工消雹试验,1950年7月6日的《山西日报》亦有所记载。1958年,在吉林省,我国第一次通过飞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迈出了我国飞机播云作业的第一步。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建云物理实验室,经过北京市政府特批,100立方米用于检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的云室罐子连夜被送到北京,之后人们在罐子外面盖好房子,开始研制新型催化剂。自此,我国使用地面碘化银燃烧炉、高炮和火箭、飞机等方式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格局逐渐形成。

(设计/魏来 专家支持/姚展予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