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气象工作者:同时间赛跑 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5月6日15 时53分,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长坑乡南斗村党委书记陈新育收到该县气象局发来的冰雹橙色预警信号,提醒他注意防御即将到来的强对流天气。
和他同样收到预警信息的,还有全县分散在各个区域的400多名气象信息员。
安溪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又值茶叶采摘的关键期,尽管前一天就收到了强对流天气的提醒,仍有少量茶农滞留茶山。没有一刻犹豫,陈新育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将预警信息火速送出,还组织工作人员立即前往茶山进行紧急转移。
16时20分左右,强降雨中夹杂直径约1厘米的冰雹倾盆而下。预警信息发得出,送得到,用得上,长坑乡所有群众生命无虞。
在福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生命安全防线始终是摆在气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工作。
背山而生、面海而兴的福建,是气象灾害种类多、频发、多发的省份。面对每一次天气过程,政府部门如何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预置救援力量、提前转移人员?聚焦这“三个提前”,每一次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都离不开精准的气象服务。
锚定“精准”的目标,福建气象工作者创新气象服务,通过指挥、预案、技术、人员“四个融入”,进一步强化灾前预警,助推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满满诚意换来实打实的成效。
2019年7月5日6时,南平市浦城县枫溪乡胡推村群测群防人员收到短时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天刚亮,胡推村的地质灾害监测员章复坤开始了地毯式巡查。此前,这里已出现多轮强降雨,地质灾害风险极高。9时许,胡推村山体出现浑浊的黄泥水,范围不断扩大。他判断这是泥石流前兆,便第一时间上报情况,村干部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就在转移过程中,泥石流轰然而下。由于反应及时,58名村民安然无恙。
同月,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遭受强降雨袭击,洪水暴涨4.5米、镇区进水1.7米,桥梁倒塌、道路损坏、电力通信一度中断……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百姓生命无虞。
为各级政府精准指挥防灾减灾提供气象保障,在大灾大险面前赢得拯救生命的宝贵时间,这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加持,为预警打出提前量。
近年来,福建省气象局深耕技术,智能网格预报、数值预报释用研究及检验评估技术等研究型业务发展果实满枝:乡镇强降水精细化预报、沿海和渔场大风精细化预报等智能网格衍生产品不断丰富,智能客观预报技术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暴雨预警命中率达90%,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40分钟,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过程的决策气象服务提前量达5天至7天。
依托精准预报,一套全链条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在全省气象部门成功构建。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各级气象部门提前向地方党委、政府预报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累积雨量;来临时,与防汛、自然资源、农业、水利等部门密切联动,随时互通信息;临近结束时,及时提示下一轮过程情况。
“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过程、跟进式气象服务无缝隙辅助省委、省政府展开灾前预防决策部署。”福建省防汛办督查专员郑国恩说。
当前,气象助力之下的地方党委、政府精准防灾减灾指挥体系日臻完善:省防指根据“未来6小时有强降雨”和“累积雨量大、后续仍有叠加降雨”等预报情况,列出乡镇清单,划定转移范围;预置救援力量,要求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接到指令迅速行动;各地按省防指部署,尽量在白天或上半夜组织人员转移,确保转移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面对灾害,福建逐步实现从被动防御、灾后救灾向主动防御、灾前防御的转变。2018年,台风“玛莉亚”影响期间,全省便上演了这样一场生动的“防御战”。
2018年7月11日9时10分,台风“玛莉亚”以强台风级别在连江沿海登陆。省气象局局长潘敖大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时,就提前逐一“圈出”可能出现12级以上大风和200毫米过程雨量的落区。根据预报,省领导分别挂帅,点对点协同指挥,福州、宁德、平潭、莆田等区域在应急响应期间实行“三停一休”;正值旅游旺季,旅游部门立即安排景区关闭、游客疏散工作;交通、海渔部门提前完成了渔船、人员撤离,确保“船进港、人上岸”。防御“玛莉亚”,全省做到了零伤亡、少损失。
这是福建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集中体现。福建气象部门将指挥、预案、技术、人员全面融入灾害治理体系,为提高防灾减灾治理能力注入气象智慧。
“头雁领飞,群雁齐追”。防汛工作的一线指挥人员就是头雁,头雁效应的发挥要靠扎实的专业素质。每年汛前,气象部门主动对接需求,面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防汛责任人培训气象知识,3年来共开展培训200余场,覆盖3万余人次,打造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气象培训体系,着力打通气象防灾减灾指挥“最后一公里”。
起航正当时,勠力好扬帆。在提高全社会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的征途中,福建气象部门的脚步从未停歇。气象赶考,永远在路上。(谢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