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多强?专家解读来了!

2024-11-25 02:31:54 来源:天气频道

今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先后入梅,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极端事件频发,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累积雨量大、极端性强、灾害影响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今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使得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且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上空交汇,导致出现持续性强降雨。

6月以来南方持续性强降雨有啥特点?

入梅时间早、暴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

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6月1日、6月9日和6月10日先后入梅,分别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入梅后南方地区暴雨天气频繁,64%的县(市)出现了暴雨天气;南方地区平均暴雨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4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如6月12日至6月25日的暴雨过程持续两周,6月27日至7月12日的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6天。

●6月以来,我国西部主雨带位置稳定少动,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东部地区主雨带摆动较为频繁,6月10日之前主要集中在华南和江南,6月11日之后北跳至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一带摆动。

●安徽、湖北、重庆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多,贵州、江苏、上海为第2多,江西、浙江为第4多。安徽黄山、祁门、岳西和湖北鹤峰等地累计降雨量超过1400毫米。

6月以来,南方地区降雨极端性十分突出,有108站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广西阳朔(327.7毫米)、安徽金寨(309.5毫米)、江苏赣榆(226.2毫米)等13县(市)日雨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有6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夏季极值,56县(市)突破当月历史极值。

其中长江上游流域降雨量34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2%,为历史同期第2多,长江中下游流域降雨量57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0%,为历史同期最多。

太湖流域降雨量66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倍,为历史同期次多(仅少于1999年689.4毫米)。

淮河流域降雨量352.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3%,为历史同期第6多。

梅汛期持续性强降雨为啥这么多?

01 人类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的变化等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呈现出长期趋势上的变化。

近60年来我国高温、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强度更强、出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02 入梅偏早梅雨锋偏强

梅雨是我国汛期重要的天气气候系统。在“2020年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指出:

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

2020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长。

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致使梅雨锋偏强。

2019年秋季开始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副高引导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明显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输送也较强。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偏多。

与此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抑制了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对流运动,不利于台风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