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非洲赤道附近的喀麦隆都下雪了? 网友:世界要毁灭了?
坊间传闻、小道消息,或许未必空穴来风
小岛消息帮你打听那些消息背后的千丝万缕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天气网新推出的《小岛消息》第一期,一起看看今天海风带来了什么消息。
前两天,#非洲喀麦隆下雪了#登上微博热搜,据媒体援引事发地巴纳市长的解释,这种现象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网友纷纷表示震惊:赤道附近都能下雪啦?世界是不是要毁灭啦?
“世界是不是要毁灭”这个命题过于宏大,咱们先来看看导致网友震惊的喀麦隆的这场“雪”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从视频来看喀麦隆这下的真不是雪
降水形态无非两种,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前者就是降雨,后者包括雪、雹、霰、冰粒、米雪、冰针等。
视频里明显是固态降水,咋一看确实像雪,但如果你细看,发现降落地面的“雪”在草地里弹跳!
把视频截出来能看得更清晰——
明确一点,落到地面会发生弹跳的,肯定不会是雪花。
回忆一下,大雪漫天,洋洋洒洒,簌簌落落,从没见过落到地上噼里啪啦弹跳的雪花对吧?
排除了雪,那这是啥?
根据视频来看,这可能是冰雹或者霰,其中霰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在之后的视频里,非洲小哥兴奋地捧起一堆“雪”,能看到是白色不透明的(见下图)。要知道,冰雹就是小冰球,一般透明或半透明的,降落地面后也根本没法捏成“雪球”或“雪团”的模样。
而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霰的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
↑今年4月,内蒙古锡盟局地出现霰。(胡日查阿思/摄)
02 从其他角度看 也能印证这下的可能是冰雹或霰
这次发生“降雪”的是喀麦隆西部城市巴纳(Bana)和巴库(Bakou)。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临几内亚湾,南部靠近赤道,北抵撒哈拉沙漠南沿。境内大部地区为高原,平原仅占国土的12%,所以它并非我们印象中的全是热带雨林气候。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尤其中部的阿达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差不多相当于我国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但这里下雪的难度比一年四季都在盼雪的广州更大,毕竟喀麦隆如此靠近赤道,冷空气走到这也被加热得差不多了。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这次发生“冰雹和降雪”的巴纳市就在阿达马瓦高原南部,所以从气候角度来看,下雪真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想要达成降雪条件,不仅高空需要低温层,近地面气温也不能太高,否则还没落地就变成雨了。尽管没有当地气温实况,但看看视频里喀麦隆小哥们穿的单衣或短袖,就知道,这气温真的低不到哪去。
冰雹和霰可能性则更大。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的激烈天气现象,它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托举着对流云团里的冰雹核上上下下,不断变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了,才从天而降。所以,冰雹极少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气候寒冷地区。
“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合成,下降时常呈阵性。霰多发生在冬季,但夏季强对流发生时也可能出现。
总结一下,很可能就是喀麦隆高原地区的巴纳等地经历了一场强对流过程,其中伴随了冰雹或霰的出现。但由于当地非洲小伙伴确实没见过雪,就将霰当成了雪。
03 它和气候变化有关吗?
有的,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各类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正在增加,像这次喀麦隆“降雪”事件里,地面“积雪”深的地方达到5厘米,即使是下霰或冰雹,下到这个量都是比较少见的,这正是天气极端性的体现。
而且如果你有关注气候变暖,那么你应该注意到这条新闻:据外国媒体援引丹麦科学家观察到的情况报道称,今年8月14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格陵兰岛上最高处下了一场雨——这是自从1950年科学家对格陵兰岛进行观测以来,格陵兰岛冰盖最高点出现的首次降雨(此前为降雪)。
↑图为今年当地时间9月4日格陵兰DiskoBay黄昏时分的一次降雨。(图片来源:MarioTama/GettyImages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作为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格陵兰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冰川与冰山。今年7月,由于受到热浪影响,冰盖大面积融化,每天融冰大约80亿吨,相当于往年夏季融冰速度的两倍,是过去10年中最严重的融化事件之一。专家表示,如果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至7米。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世界这是要毁灭吗?
还没有,就当下而言,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会是立即显现式的灾难性结果。但通过近年来震惊网友的各种消息里,我们也听到气候变暖频繁敲响的警钟声,如果放任气候变暖继续加剧,未来某一天,人类可能真的要打出“毁灭”的结局了。
-End
海风簇浪消息不断
大家有听到或新奇、或奇葩、或震惊的消息
欢迎来投递
小岛消息将不定期更新
下回再见啦!
(本文审核:胡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