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 气象帮扶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工作链条最长的“民心工程”。各地气象部门主动融入,精准施策,服务保障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为搬迁群众安居与乐业增添气象力量。
宁夏闽宁:精准施策 让群众搬得来留得住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雒璇 牛斌 郭晓雷
在银川市西南五十公里处,昔日贺兰山脚下的戈壁滩上,一个新型移民村镇正焕发生机。闽宁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的一个纯移民镇,也是福建与宁夏对口帮扶和东西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这里开创了全国有组织易地搬迁扶贫的先河,成为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
目前,当地“特色种植、养殖、光伏、旅游、劳务”五大主导产业脱贫格局初步成型。宁夏气象部门积极融入,保民生、促产业、稳发展,为闽宁镇脱贫攻坚精准施策。
筑牢第一道防线 守护搬迁群众生命安全
闽宁镇地处贺兰山东麓旅游观光带精华地段,同样也是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之地。近年来,宁夏各级气象部门依托“两个体系”建设,在闽宁镇各行政村、葡萄种植基地、特色产业园及贺兰山东麓各山洪沟布设区域自动站17个,布设密度达到5至7公里;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农业小气候站6套,实现脱贫产业全覆盖。同时,构建了集气象灾害监测、特色农业产业小气候观测、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气象监测网。
2018年7月22日,闽宁镇东侧的贺兰山沿山一带先后迎来两轮大到暴雨,并引发较大规模山洪。在暴雨发生前,银川市气象局提前将暴雨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预警大喇叭等渠道发送给闽宁镇党委、政府以及各扶贫产业和76户贫困户,特别提醒做好暴雨山洪灾害防御。暴雨引发山洪冲毁了部分防洪设施,但没有对扶贫产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将闽宁镇30余名气象信息员、应急协理员整合组建为应急救援队伍,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协同应对能力;与永宁县扶贫办联合举办气象防灾减灾扶贫培训班,培训280人次。2018年至2019年,闽宁因暴雨引发山洪等地质灾害10余次,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出动排险救灾8次,无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气象部门还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直通式服务平台,并根据贫困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多渠道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实现贫困户“一户一号”直通式服务,避免因灾返贫。
发挥趋利优势 助力脱贫产业蓬勃发展
李向红是闽宁镇原隆村二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他从隆德县凤岭乡的大山深处搬迁到这里,在脱贫路上与气象部门结下了不解之缘。“气象局的帮扶干部从我刚到闽宁镇就一直是我们家的帮扶责任人,因为工作变动,帮扶人员虽然换了,但气象部门为我们脱贫付出的热心一直没有变。”
李向红过去长期务农,搬迁后,他对未来的发展有些担忧,“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咱们这儿日照资源丰富,光伏企业引进后可以去那里上班,就有工资收入了。”
2012年到2015年,李向红根据帮扶责任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来到绿能光伏产业园从事花卉种植,每天有70元固定收入。到了年底,他还有光伏脱贫收入和大棚分红收入两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闽宁镇光伏农业产业园区,宁夏气象部门建设了10要素小气候观测站和温室病虫害实景高清视频观测系统,对温室外气象要素变化情况和植株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建立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服务信息,面向生产一线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近两年,李向红又有了自己的新打算,“去年听说镇上的葡萄种植基地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招工,一个月工资能拿到2700元。”
闽宁镇自然条件优越,日照时间长,是全国乃至世界上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生产区之一。
围绕闽宁镇葡萄酒脱贫产业发展需要,气象部门联合扶贫企业立兰酒庄建设酿酒葡萄气象野外试验示范服务基地,租用葡萄气象野外试验田200亩,大力推进“葡萄气象服务中心+葡萄基地+首席专家”模式的气象示范服务。近两年,酿酒葡萄气象服务中心完成立兰酒庄2013年和2014年窖存葡萄酒的气候品质认证,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并带动葡萄酒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通过建设“三个网络”、实现“两个精准服务”、打造“一平台和一基地”等一系列气象扶贫工作,自治区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闽宁气象扶贫模式”,让易地搬迁群众切切实实搬得来,留得住。
湖北丹江口:一址一量 从挪穷根到改穷业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余佩瑶 刘志勇
走进湖北省丹江口市蒿坪镇尚家店村,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前,易地扶贫搬迁户孔林兰正在自家地里移栽辣椒。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所在地,既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市)之一。
今年情况特殊,孔林兰在镇里的扶贫车间赶完工,再回家忙活自己的事,生活虽然忙碌,但充满了希望。在丹江口,像孔林兰一样住进新房的易迁户共13107户,于2016年4月开始,2018年5月结束搬迁,涉及到全市18个乡镇。
穷窝不挪,穷根不断。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该市易迁点多面广、建房工期长的特点,自2016年起,丹江口市气象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易迁建房气象保障服务,将全市有易迁建房任务的乡镇领导、城建站长及施工现场负责人纳入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
“2017年秋天,我们这儿出现了持续暴雨天气。根据市气象局提供的信息,我们避让了好几起地质灾害,及时调整工期转移物料,有效避免了损失。”蒿坪镇城建站站长王军说。
为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丹江口市气象局积极为建房规划选址提供气象参谋,并点对点提供实时气象信息服务,重点做好雷电、高温、暴雨与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助力易迁建房合理统筹工期,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确保易迁群众如期住上放心房。
“要感谢气象局的干部,帮我解决家里的困难,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谈到丹江口市气象局的驻村帮扶,孔林兰打开了话匣子。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2019年初,孔林兰老伴因病去世,加上儿子早亡,儿媳改嫁,家中尚有未满6周岁的孙子孙女。要真正脱贫,有房住还只是第一步。市气象局驻村工作队一方面积极反映孔林兰家中的实际困难,争取对其给予适当政策帮扶。另一方面,大力向孔林兰宣传发展辣椒订单产业,帮助其与合作社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收购等服务。2019年,她种植辣椒3亩,净收入6000元左右。同时,驻村工作队又推荐她农闲时到蒿坪镇电子扶贫车间务工,按件记工制作变压器磁环,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持家两不误。
今年,孔林兰又种植了6亩辣椒,农闲时间在扶贫车间的务工技能也比去年更加熟练了,两项收入为孔林兰今年的增收吃下了“定心丸”。
图为湖北省丹江口市蒿坪镇集中安置房。图/陆珊珊
四川广元:主动融入从来一阵子到念一辈子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赵欣 周雯
今年,是王劲廷到关口村的第三年。
2018年1月,王劲廷初到四川省广元市米仓山镇关口村。适逢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天空雾蒙蒙的,冷风吹动树叶,缱绻远去。伴着滚滚向前的车轮,他的心也跟着起伏颠簸。
千里走单骑
作为四川省气象局下派的驻村帮扶干部,王劲廷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贫困户赵武修的情景。
在来关口村之前,王劲廷在省气候中心负责气候预测工作。接到扶贫帮扶任务后,虽然他提前做了一些功课,包括扶贫政策措施以及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帮扶方案等,但他心中仍有踌躇与担忧。
当天晚些时候,他们到达米仓山镇。自来到镇子那一刻起,王劲廷便感觉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关口村是一个坐落在旺苍北部山区鼓城山脚下的小村庄,周围大山连绵,境内沟壑纵横,村民居住分散。
赵武修家住在山顶,海拔比较高。在时任村支书赵恩的带领下,王劲廷见到了赵武修。
“他家房子很旧,感觉随时会塌。也许是第一次见面不太熟,问他家里情况,都是赵支书帮着介绍。他站在旁边,不太敢搭话。”
后来,王劲廷又去了几次赵武修家里。他了解到,赵武修家还有一位生病的老母亲,孩子在上学,妻子体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作。基本上,整个家都靠赵武修一人务农维持生计。
夜色之下,王劲廷看着摇摇欲坠的危房,良久沉默。
重启关口村
关口村全村七个社,基本分布在河谷与半山坡上。由于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就医、上学都比较困难,村民主要依靠挖药、采果、出售土特产维持生计。
赵武修家背靠着一座小土山,若遇到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天气,这座土山随时会有滑坡危险。村民的无奈与焦急,扶贫干部们看在眼里,思在心里。
按照县里总体规划,经自然资源和气象部门联合评估考察后,易地搬迁提上日程。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赵武修在2018年4月完成易地搬迁,住进新家。乔迁新居后,他脱贫奔小康的愿望也更加迫切。
“搬了新家,我们很高兴。不过,也很担心我们未来的生计。”赵武修说。
这一点,帮扶干部已先一步想到了。
四川省气候中心提前研究制定了旺苍气候资源区划报告。王劲廷介绍说:“针对关口村气候特点,我们特地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在村民搬过来后,我们提前考虑了‘留得住’的问题。”
赵武修将中央扶贫对产业发展的资助、小额扶贫贷款和省气象局捐助的产业扶持资金用在了竹园发展上,主要经营竹笋种植。同时,他还发展大黄、重楼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去年,赵武修家庭收入达到7万元。
在王劲廷的带动下,他们还成立了农产品销售中心,主动联系旺苍的农产品销售商前来收购。同时,通过中国气象局扶贫产品销售网、“四川气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
偶尔,王劲廷还会跟赵武修一起走很长的路到镇上去卖竹笋。途中,他们会聊很多,关于家庭和未来。
决胜收官年
有一次,村里委派赵武修到成都参加全省贫困户种植技术培训会。经过一周培训,他意识到,产业发展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要开阔视野。
学成归来,赵武修积极调研市场,将目标锁定在风险低、见效快的中草药种植和蜂蜜产业上。他先后种植了大黄3万苗,重楼400斤,核桃500根,板栗10亩,厚朴、党参各1亩,养蜂15箱,家庭年收入达5万元,人均1万元。
作为一名老党员,实现脱贫的赵武修一边继续扩大经营规模,一边也在思考: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为全村百姓着想。
得知消息后,王劲廷和其他帮扶干部考虑到他的党员身份,推荐他到村党支部工作。赵武修非常高兴,干活也更有劲儿了。
以四川省气象局“三农扶贫”项目为依托,赵武修和帮扶干部一起帮村里建设特色水果种植试验园、中药材种植试验园、冷水鱼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坊等产业示范园;协助关口村成立车厘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元山村合作推广米仓山镇特色农产品……村里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惠民工程接连完成建设,为百姓带来了福祉。
今年,恰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对于王劲廷来说,关口村他只来了一阵子;而对于赵武修和其他村民来讲,却会惦念一辈子。
“我们会坚持到底,奋战到最后一刻。”王劲廷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甘肃古浪:一地一策枸杞红了日子美了
中国气象报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于仕琪 周宸山
5月,八步沙林场刚刚抽出嫩芽的梭梭、返青的蔓草随风轻轻晃动。在紧邻八步沙林场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枸杞种植大户胡丛斌正在地里察看他的700多亩枸杞树。
“从拉枝、清园,到施肥、晾晒……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适宜的气象条件,枸杞的生长对气象条件十分敏感。”胡丛斌说。
黄花滩移民区位于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处,县气象局作为距离黄花滩移民区最近的“气象分队”,发挥部门优势,结合当地实际,主动融入移民区建设发展,一边抓时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一边围绕沙漠特色产业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推进枸杞气候品质认证,为搬迁群众增收保驾护航。
黄花滩移民区自动观测站和小气候观测系统的建立在枸杞气候品质认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
“小气候观测系统可以为枸杞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学准确的一手材料,武威市气象局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反推出到底是哪些气象因素影响了枸杞品质,进而影响了种植户的收入。”古浪县气象局局长余龙介绍,另一方面,他们还会根据作物生育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时向农户发布作物种植、管理、采收等指导产品,为农户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针对枸杞多次开花、多次结果的特点,为了得到取样值与实际值一致的枸杞样本,每次武威市气象局的服务人员都会提前联系种植户,和他们同时间、同地点、同批次采摘,与黄花滩移民区建设的小气候观测站资料反复对比数据,不断校正和调整,进而推算出影响枸杞品质的气象因素。
古浪县杜家庄村村民郑丰连说:“2019年,我家的枸杞被市气象局认定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我家净收入达到10万元。真是人努力,天帮忙!”
古浪县气象局为更好地服务移民区生产生活,主动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指导农户开展枸杞生产各阶段的田间管理。
王发乾是黄花滩移民区的枸杞种植大户,负责的枸杞种植基地有800多亩,同步带动了200多家贫困户发展枸杞种植产业。“目前,消费人群越来越关注枸杞品质,价格也有浮动。”王发乾越发认识到科学开展田间管理的重要性,“采摘期的天气直接影响枸杞的晾晒和品质,我会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预报服务信息,提前做好防御工作,为枸杞增产增收及提高果品质量打下基础。”今年,他还有个目标——争取得到气象部门枸杞品质认证的优等级。
自2018年5月起,古浪县气象局开始制作《枸杞最佳采收期气象条件分析及生产建议》等系列服务材料,专门向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枸杞发育不同时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生产建议,产品内容涉及枸杞果实成熟、采收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14项建议。
黄花滩移民区作为生态功能区,枸杞种植不仅有助于农户增收,而且对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当地气象部门将继续助力移民区风沙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综合治理,为移民区群众增收提供气象保障。
5月9日,河南省林州市气象局帮扶人员走进任村镇古城帮扶村,宣讲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图/王惠清 文/秦爽
(《中国气象报》2020年5月18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