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赛区气象预报服务团队:首席集智 护佑冬奥梦圆

2024-11-25 13:01:43 来源:天气频道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2022年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在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热情而又笃定地说:“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气象中心首席气象官曲晓波及北京赛区两位气象保障人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娜、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进入战时状态,为各个场馆在赛时的顺畅运转提供全面保障。在北京冬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前方工作组,北京市气象台决策服务首席预报员吴宏议从1月19日起进入闭环管理,提供决策气象服务。

此次冬奥比赛场馆分别位于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天气气候条件各异,这对在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驻扎的预报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北京赛区的天气特点,对其他赛区的状况也要了如指掌;不仅要做好监测预报,也要关注高影响天气阈值;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面向相关部门讲得清楚。只有我们面面俱到,才能筛选有用信息,真正为决策起到科学支撑作用。”说起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的预报工作,何娜条理十分清晰。尽管难度很大,但在她的预期目标内,这是一项必须高质量完成的任务。

为此,在四次冬季沉浸式实战模拟集训(以下简称“封闭冬训”)中,他们集中精力拉近天气预报信息与体育赛事的距离,结合体育部门需求,针对不同场馆、不同赛事甚至不同时段的高影响天气因子,一步步完善“一场一策、一项一策”实施方案。“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与其他场馆不同的是,需要预报员直面决策者,因此,机动、灵活、全面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得保证心里明白、嘴上清楚。”身经百战的陈涛面对冬奥,虽胸有成竹但无半点松懈。

在位于石景山的首钢工业园区,坐落着北京冬奥会最独特的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这是北京赛区唯一的室外项目运动场馆。选手要从48米的跳台高处出发,在25米处完成起跳动作并顺利落地,动作难度非常高,对气象条件要求也更为严苛。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和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杜佳是驻派于此的两位气象预报员。杜佳拥有多年短临预报经验,但高标准高要求的冬奥会提出了新挑战,“预报员日常预报工作只包含10米高度风速,在首钢大跳台的预报中,我们需要进行25米、48米高度风速的预报,全高度护航运动员安全。”

为了提高高空风的预报准确率,团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利用每年封闭冬训的机会,统计不同时段、不同高度的阵风与平均风的关系,采取经验预报与模式预报结合的方法,在一次次天气过程中不断检验优化,最终建立风预报客观方法,在五年的实战检验中,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他们将遇到的每一种天气过程研究分类,事无巨细地做了素材储备,汇编成不同天气背景下气象要素的特征手册,以便随时回应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北京赛区多以室内冰上项目为主,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亮介绍,虽然都是冰上项目,但不同赛事对冰面的要求不同,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赛场制冰过程和冰面情况。北京赛区天气的变化对赛事组织和城市运行都有直接影响。

除把关北京赛区冰上场馆天气预报工作外,翟亮还承担了开(闭)幕式气象预报保障工作。1月22日上午10点半,在气象部门开幕式第一次工作调度会结束后,翟亮匆匆咬了一大口早已凉透的包子。“从早上5点多一直忙到现在。”话还没说完,翟亮又被同事喊走,开始字斟句酌地修订最新一版气象专报。每一句付诸纸面的结论,都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修改,为的是能够通俗、清晰、精准地把专业的天气预报信息传递出去。

1月14日,北京赛区气象预报服务人员讨论冬奥会开幕式演练期间天气。 图/文 叶芳璐

开(闭)幕式环节多、意义重大,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1月3日晚,预报团队就开始向组委会报告开幕式当日天气,并随着时间临近不断订正预报结论。

为了更好地保障开幕式,预报团队将能见度、风、降雪、气温等全部纳入考量范围,甚至细致到了“风向是否有利于旗帜飘扬”。天气预报充满不确定性,但预报员选择用万全准备,将不确定性和风险降至最低。

北京赛区气象预报团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合了中央气象台与北京市气象台“双台”首席。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沉稳老道的老将坐镇,也不乏年轻有为、敢想敢拼的新人注入活力;既掌握丰富的地方气象预报经验,又具备对环流形势的精准把控能力。正所谓聚“双台”骨干,集“双台”之智。

共赴冬奥之约的底气,来自整个预报团队的日常积累、历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历练、连续多年封闭冬训的专项实践经验、对不同要素变化特征的总结分析以及多维度预报服务平台的业务支撑,更来自背后默默付出的千千万万气象工作者的全力支持……(作者:张艺博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