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之年·内蒙古篇丨为生态治理与保护开具“良方”
八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候鸟在水中嬉戏,清脆的鸣叫声在湖面上空回荡。
20世纪90年代,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一度排入乌梁素海,湖水变质、臭气熏天,乌梁素海被当地百姓称为“污水池”。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随着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工作推进,当地借助气象科技开展动态监测评估服务,为生态治理开具“良方”,让“塞外明珠”风姿再现。
乌梁素海发生的变化,是内蒙古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在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工作中,气象部门一直积极努力提供科技支撑。
守护纯净提“颜值”
多年来,内蒙古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十三五”时期,呼伦湖水域面积逐年提高,湿地生态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岱海面积萎缩趋势放缓,水质也在好转,湖中鱼类等生物增多;察汗淖尔治理工作也全面推进。这样的成绩,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气象监测治理的生动体现。
黄河在内蒙古如弓般拉出一个全长830公里的“几”字弯。为了保护母亲河,气象部门建设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和防灾减灾监测站网,提升相关区域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气象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色彩”的分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化土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为支撑生态修复建设,气象部门围绕各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生态修复区气候适宜性及承载力评估,分析了近20多年来荒漠区动态变化趋势,发布荒漠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报告,开展了荒漠区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质量贡献率评价、阿拉善盟生态底线及其守护对策研究、鄂尔多斯近20年的气候变化与土地荒漠化评估,为防沙治沙、保护流域水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厚植绿色提“气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首要任务,祖国最北方10.67万平方公里的绿,是大兴安岭林区最耀眼的底色。而火灾对森林草原的影响极大,有可能让植被在短时间内“全军覆没”。每到春秋季节更替时,火灾风险不容忽视。若能及早发现火点,迅速部署扑火力量,就能为灭火赢得时间和胜算。
“核查森林草原地区的生态恢复、植被生长与灾害监测评估情况是一道难题,也曾经是我们的短板。现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将这块短板补上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志成说,“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生动地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智慧气象。”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自治区气象局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应急服务平台,可以第一时间直观展现天气预报和实况、相关林场信息、下垫面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气象部门在监测到火情信息后,依托多个卫星资料直收系统和航空遥感测量系统实施连续监测。同时,启动应急机制,与相关单位组成扑火指挥部,气象部门负责火灾实时监测、火场天气预报、火场人工增雨、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
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2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45%。
生态优先提“产值”
截至2021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达到5370万千瓦,全区超1/3的电力装机和近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内蒙古走在前列。
经济发展既要提升“含金量”,更需兼顾“含绿量”。围绕“双碳”目标实现,近年来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破题解题、见行见效。
在破题的进程中,气象部门完成了全区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应用详查成果,开展了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能资源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有效支撑全区310个光伏电站、343个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
这几年,内蒙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正逐渐成形。
内蒙古阿拉善公益治沙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当地气象部门合作,联合共建气象站,开展飞播牧草耐旱性和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深入研究飞播牧草气象指标、人工植被恢复效益评估,并基于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在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库布齐四大沙漠种植梭梭、肉苁蓉、沙柳、沙棘等特色植物。目前,绿化沙漠面积达2万多亩,植物成活率在95%以上,林沙产业年产值达到30多亿元。
内蒙古气象部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助力绘就天蓝、山青、水碧、土净的美丽画卷,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贡献力量。(作者:余亚庆 李岩涛 王祯晗 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