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气象服务系列报道:气象数据信息托起“一站式”保障平台

2024-11-24 00:14:13 来源:天气频道

“在奥运会历史上,我们第一次实现了气象信息报告全自动化,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2月20日,一条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专家发来的短信,让冬奥北京气象中心信息技术保障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由衷地感到自豪。

副队长孙成云感慨:“我们主要把工作做在了前面。”这“前面”二字,指的是气象信息技术保障人员历经7年攻坚、打磨,为冬奥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通信专线建设、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资源配置、视频会商调度、统一数据服务、全流程综合监控等各项工作付出的努力与淌下的汗水。

数据信息集约高效——

未雨绸缪敢突破

根据冬奥组委及国际奥委会对冬奥气象数据的需求,团队需要参照奥委会的冬奥气象数据标准,提供统一标准格式的气象实况、预报、预警等信息和产品,为电视评论员解说系统、冬奥赛区显示大屏及世界各地订阅ODF的客户等提供实时服务。奥组委称赞的“气象信息报告全自动化”,便是团队利用技术实现ODF及C49冬奥气象数据从数据采集、传输、生成、发布的全流程自动化运行。

“全流程自动化,能让我们的对外数据服务更及时、更集约、更智能。”北京市气象局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明明介绍,往届冬奥会在气象数据生成或发布流程中主要依赖人工,不仅需要专人值班,还存在延时的可能性。全流程自动化,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确保了数据服务的及时性。同时,数据采集、传输、生成、发布各个环节,均处于冬奥全流程实时监控系统的监控下,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第一时间向相关环节负责人示警,确保面向冬奥组委及国际奥委会的气象信息服务安全高效。

2月7日下午,存储系统硬件发生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传输中断,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核查处理故障,同时联系冬奥组委启用备份措施继续传输。一小时后,系统恢复,冬奥组委反馈:故障期间信息传递及时,对比赛没有影响。

事实上,针对核心业务、核心网络,气象部门做了多份信息技术保障应急预案,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进行了数次主备系统切换演练;中国气象局全球天气模式在北京市气象局备份运行,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派”与北京市局高性能计算机“睿”同城互备,冬奥核心业务系统形成以北京为主、河北为备的互备模式……这些“做在前面的事”,都为冬奥气象服务保障提供稳定优质的信息资源基础支撑,确保出现故障后能快速响应并作出应急处置。事实证明,这些“做在前面的事”确实成为气象保障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有力支撑。

支撑冬奥预报服务——

集约创新践承诺

在反复调研京冀现有气象预报预测及服务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气象部门确定了冬奥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北京开发、京冀互备、三地共用”的集约化建设部署工作思路。按照涵盖冬奥气象服务全流程的功能定位,建立了冬奥多维度预报业务平台、冬奥现场气象服务系统、冬奥气象可视化系统、冬奥全流程实时监控系统、冬奥智慧气象App、冬奥航空气象服务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

统一的技术架构体系、数据支撑环境、运维监控,不但有效保障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解决了预报服务人员需要熟悉多个系统环境时面临的困难,系统功能的便捷性、灵活性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其中,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运用二维、三维等可视化表达技术,整合100多种气象服务产品,融入16个业务系统,实现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多源气象实况对比分析、实况与预报一体化分析等服务的冬奥气象指挥平台,在冬奥会开幕式这天,成为气象保障一站式“挂图作战”服务平台,支撑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对开幕式全程进行气象服务保障指挥。

汇集中国气象局、京冀本地冬奥业务及科研数据建立的京冀主备数据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冬奥气象数据环境,可为冬奥业务系统及对外气象服务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服务。而服务方式的一大亮点——变“文件传输”为接口服务,得益于团队在优化数据传输流程、调整业务服务方式、缩短数据时延等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据统计,冬奥统一数据环境日均访问量约1000万次,本地数据毫秒级响应,异地数据访问请求等待时间最长不超过1秒,有效满足了实时数据高效服务的需求……这些,都是气象部门兑现“简约、安全、精彩”办赛承诺的生动实践。

与在赛场提供预报服务的气象保障人员不同,团队大多隐身幕后。正是这群扎扎实实“钉”在岗位上的人,利用当前最新技术,攻关网络安全、数据服务等科技难题,搭建起一个又一个集约平台,连接起前后方、各赛区,以及气象与政府部门、冬奥组委的信息传输通道,支撑起了监测预报服务等全流程冬奥气象保障工作。

当下,北京冬奥会已闭幕,但基于冬奥会发展起来的气象信息技术、运维保障模式、数据服务方式、跨区域业务系统集约建设机制等冬奥遗产,还将续写“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推动气象事业踏上新征程。(作者:谷星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