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施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专门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指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损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也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深受2021年郑州“7·20”暴雨触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以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提案。
“这一提案刚提交就引起六位政协委员的共鸣,要与我联名。”朱定真表示,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郑州“7·20”暴雨发生后,他先后受邀参加14场不同媒体关于郑州暴雨的解读。
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7·20”暴雨虽是自然灾害,但也反映出相关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朱定真认为,要在抗大灾中掌握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的主动权,需要将防灾关口前移,加强灾前统一领导和综合研判,有效组织开展社会动员,才能在“极端”和“异常”更频繁之时处变不惊,避免“应急”变“救急”。
如何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掌握防灾主动权?
朱定真呼吁,施行以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重新定义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强对流)预警级别及预警符号的内涵。气象预警要从主要反映天气的强度向反映经济社会综合风险影响强度的风险预警转变。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强对流)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时,做到“关、停、限、避、调”等措施与预警信号的固化绑定。
“当然,只有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朱定真说。他建议,加强防灾减灾立法支撑,修订相关法律条例,给予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时政府和社会联动机制“自动”启动的法律保障;重视不同人群的防灾应急科普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应急管理等部门官员的常态化培训;拓展应急科普形式,研究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等不同喜好的普及教育策略,帮助公众理解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及预警符号的内涵。
要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资源池建设,在保障信息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协调推进灾害预警业务单位跨领域合作,完善预警预报模式,提升预警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尽可能科学地解决预警发布时必要的“提前量”对市民和经济社会带来影响的问题。
朱定真还建议,配合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城市中风险脆弱性、暴露度高的区域(或者应急时征用)要规划建设防涝、防风、防雷电避险场所,对应急避险场所要施行全国统一标识,便于市民和全国各地人员流动时也能正确识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