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印发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短临预报预警服务业务能力
11月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业务能力工作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业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水平。
当前,气象部门已建立规范分类的强对流短时短期预报业务流程,初步建成强对流天气监测和临近短时短期预报技术体系,短时临近预报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立以精准预报为核心的观测预报互动、科研技术成果快速集成于短临预报系统的左右贯通业务流程,打造上下联通的国省市县实时协同“谁发现谁发起”的扁平化短临预警流程,建立无缝隙分类强对流短临预报产品及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预警信号发布指导产品体系,实现提前45分钟预警局地强天气。
《工作方案》明确四方面18项重点任务。
围绕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雷达在强对流天气监测的应用能力,发展以雷达资料为核心融合多源观测资料的强对流中小尺度三维分析能力,提升以雷达资料为核心的0—2小时临近精准预报能力,提升0—6小时分类分级强对流短临精准预报能力,提升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短临预报的支撑能力,提升卫星资料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能力,提升极端强对流天气(龙卷、极端大风、极端强降水、大冰雹)预报预警能力,以四川省绵阳市为示范提升中小河流暴洪预警预报能力。
聚焦提升精细服务能力,建立无缝隙、网格化的分类分强度强对流短临预报产品体系,建立面向市县精细化预警信号的客观指导预报产品体系,提升面向应急救援、国防安全的短临预报服务能力。
针对构建集约协同业务布局和流程,建立国省市县协同的短临预报预警业务规范和流程,建立左右贯通的国家级短临预报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共建共享国家级短临业务平台(SWAN),以北京为试点建立大城市高影响天气短临互动全国应用示范。
着眼强化支撑保障能力,建立国家级短临预报业务值守联合工作专班,深化机理认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规范化短临专业人才分级培养机制。(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