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全面提升交通气象保障能力
日前,中国气象局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联合制定的《“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擘画未来五年交通气象保障发展蓝图,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推进“十四五”时期交通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未来五年,提升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五部委又将如何携手共建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接受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对此进行了权威解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升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是迫切需求。
问:在“十四五”起步之年出台《规划》,体现何种考量?
答:《规划》是在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大背景下,应时应需而生的。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先后印发,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一系列战略规划勾勒出未来我国交通发展的壮阔蓝图。而迈向交通强国之路,需要交通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气象条件不仅事关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更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尤其是当前,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呈频发、多发态势,每年因恶劣天气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严重的交通阻断、交通设施损毁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中国气象局牵头,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联合制定了《规划》,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全面提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有效降低高影响天气对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影响,提高交通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多部门联合出台气象专项规划,在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中尚属首次。
问: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如何理解交通气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四五”期间计划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答: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和服务品质,对高质量发展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写好“交通气象高质量发展”这篇“命题作文”,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交通运输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保障服务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主线,对标现代化气象强国战略目标,建立健全面向需求、点面结合、特色突出、深度融合的现代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着力补短板、强支撑、提能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朝着这个方向,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以五年为限,也就是说,到2025年,要让综合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布局更加优化,基于交通安全影响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多部门协同规划、协同部署、协同实施、协同保障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具体而言,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将明显提升,可为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提供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保障,铁路全链条气象保障作用会更加凸显;长江主航道水运协同气象保障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海上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也更加自主可控,面向多式联运特色物流的气象服务成效将更加突出。
问:我国交通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如何,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哪些良好基础?
答:应当说,我国交通气象服务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硬实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交通气象监测站网,也建立了基于公路路段、高时空分辨率的主要路网交通气象预报业务和全国铁路沿线、长江主干道水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国家、区域、省、市四级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业务体系也基本形成。
在“软实力”方面,气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如中国气象局与公安部共同推进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工作,打造了“徐州样板”等;与国家铁路局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加强信息共享与科技研发;部门直属单位之间也多有合作。多部门握指成拳,在重大天气过程、重要活动保障、重大节假日的交通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要看到,公路交通气象监测密度不均、内河航道和海上气象监测能力不足、交通气象服务针对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发展。同时,部门之间在重大气象灾害会商、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仍有合作空间。
而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交通气象服务革新带来了契机。
一方面,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已建成,气象监测的时空精度不断提升,智能网格分析预报技术不断强化,为完善交通气象监测网络、提供基于影响的交通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日益精进的全球气象业务能力,为交通气象服务“走出去”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成果已经运用到交通气象观测、恶劣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将为交通气象专业装备更新换代,交通气象服务技术升级、业态革新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可以说,好基础和新契机,让我们更加坚信,交通气象服务在“十四五”期间能有所跃进。
问:《规划》如何与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衔接互补? 如何确保其在未来五年内具有指导性意义?
答:如前所述,这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制定的《规划》,因此除了做好“上与下”的衔接以外,还必须注重“内与外”的结合。
具体而言,除了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外,《规划》着重在三方面做好衔接。
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的交通气象保障任务为基础,明确“十四五”期间交通气象业务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建设项目,与《“十四五”综合气象观测发展规划》等国家级相关专项规划,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区域战略规划相关内容协调一致。
第三,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先是在全国范围内调研交通气象服务需求,而后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并采纳了相关部委意见建议,反复打磨,以确保《规划》对未来五年交通气象业务发展具有权威价值和指导意义。
五部委携手,共推“十四五”时期交通气象高质量发展
问:《规划》着重提到,构建以部门协同为特色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是基于何种考虑?
答:作为首个由五部委携手推进的气象专项规划,顶层设计与布局“阵容”空前,正是因为交通气象保障服务需要紧密的部门协同来支撑。
在《规划》中,主要涉及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打造高质量交通气象服务体系、提升交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推动交通气象科技创新以及强化“一带一路”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等六大任务。
其中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固然是需要五部委联手开展的重点工作,但其他任务也有赖于各方积极参与。例如打造高质量交通气象服务体系,需要对标需求,进一步打通气象与多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渠道;提升交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关键在于促进交通气象信息跨行业互通共享;推动交通气象科技创新,必须集智聚力,尤其在技术和设备研发、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通力合作;强化“一带一路”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更需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发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等优势,确保任务取得实效。
问:根据《规划》,五部委将联手完成哪些主要任务?其中气象、公安、交通运输、铁路、邮政部门各自将发挥怎样的职能和作用?
答:具体而言,公安交管及铁路、公路部门会同气象等部门需要制订分交通类型的全国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指导意见,优先在监测薄弱处和气象灾害隐患点推进交通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并不断提升交通气象观测装备保障能力。同时,针对高速公路、铁路分别开展恶劣天气交通影响情况排查,制定分交通类型、分灾种、分等级的交通影响情况排查和整改标准规范,形成全国恶劣天气交通影响情况一张图。
气象部门将会同公安和交通运输部门,汇集交通气象灾害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别、分灾种、分行业的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交通规划设计、气象观测站网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气象部门将牵头修炼“内功”——基于智能网格预报,融合交通信息,针对行业需求,研发面向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路段和航段的数字化交通气象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同时推动交通气象服务信息融入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体系,融入特定应用场景,打造高质量交通气象服务体系。
夯实支撑——推动形成气象、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等多行业的横向联合、纵向衔接、共建共享的交通气象大数据体系,构建全国一体化综合交通气象业务系统,并强化交通气象科技创新,推动建设交通气象标准化体系。
拓展外延——强化“一带一路”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聚焦陆运,以中巴经济走廊陆运交通气象服务,中欧班列、东北亚陆海联运通道综合交通运输为试点,强化观测,发展洲际物流气象服务;围绕海运,研发和优化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航行气象要素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以及航行风险指数产品,尤其在远洋导航、海上搜救等方面为航运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保险业部署优化工作提供支撑。
问:《规划》明确五部委秉持“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兼顾,试点先行,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原则。过去,五部门在合作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在联手推进《规划》落地方面,还将有哪些保障机制和举措?
答:长期以来,气象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数据共享、联合会商、信息发布、应急联动等方面探索和积累有益经验。这为各部门在“十四五”期间交通气象服务领域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础。
眼下,五部委将共同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统筹业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规划任务全面落实并与各部门“十四五”相关发展规划发挥协同效益。
长远来看,气象将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的交通气象服务模式、保障投入机制,推动交通气象服务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初步形成公安、交通、气象等行业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交通气象服务联合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交通气象服务业务水平。同时,组建多部门参与国家级交通气象领域创新团队,围绕重大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交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作者:叶奕宏 贾静淅 张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