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的民生温度 ——气象部门探索优化城市服务综述

2024-11-25 01:37:40 来源:天气频道

城市气象服务,释放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2021年,中国气象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化战略的部署精神,不断优化城市气象服务工作布局,引领城市气象工作奋楫争先。一年来,气象元素不断融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气候变化适应城市建设,气象服务守护市民“岁月静好”。

擦亮城市安全民生底色

截至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全国80%以上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

当前,大城市气象灾害暴露度、脆弱性呈增加态势,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叠加影响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新要求,安全、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给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带来新机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聚焦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7月16日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聚焦新形势、新挑战,明确要求把发展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发展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坚持需求牵引、加强顶层设计,全力以赴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

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城市气象服务方向清晰: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让城市气象服务蓝图更明晰,从发展城市网格的三维天气实况和预报、研发多灾种的城市气象风险图到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直指城市难题和民生痛点,部署开展超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将智能网格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灾害性天气预报,部分城市开展分区、分街道气象灾害预警。

高位部署之下,一系列行动有力落地。

——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多地“十四五”规划,融入城市“级联效应”的复杂巨型系统。在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国家气候观象台和“未来站”正加快建设,以数字城市“气象大脑”推动智慧气象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落地。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批复建设超大城市综合气象监测工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工程、智慧城市气象保障工程和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工程等,让城市气象服务底气更足。

——既高位谋划,让梯次接续的战略布局日臻完善,又一针一线“缝出”更温馨亮丽的城市空间。深圳气象部门继创建“31631”气象服务模式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广后,又全力打造“1个市级、11个区级、N个部门”的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构建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江苏省南京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共同研发“金陵系统”,13类5万余条风险源数据信息为靶向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涓滴成海,众木成林。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越来越紧紧咬合、城市治理与天气预报预警日益深度融合,城市气象服务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夯实城市运行科学支撑

一个“小变化”,反映一个“硬道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也正是气象部门探索城市气象服务一以贯之的理念。

——智慧气象与城市肌体有机融合,保障城市运行“主动脉”畅通,城市管理“毛细血管”发达,是确保“大险无大灾”的关键。

在上海,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今年再次上新,推出台风模块,对内持续优化升级早期预警,对外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协助“城市大脑”预知气象风险。多部门、多场景系统集成应用的杭州气象数字驾驶舱,成为防灾减灾“驾驶者”的新宠。西湖区城市管理局设施管理科科长徐春霞说,“气象台”移到手掌上,防灾应急更从容。

——市民的安心,源于城市借助气象力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强大“韧性”。

武汉市气象局做好气象“水”文章,深度融入“四水共治”,主动参与城市规划设计,为水道联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气象局与市应急管理局、排涝公司联合开展防内涝应急响应,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北排水环境发展公司等通力合作,保障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

气象赋能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图为井然有序的武汉市武昌区楚河汉街 陈声超 摄影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接受“检阅”,为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送来“东风”。

北京市气象局以服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将主观格点预报产品输出的气象要素转化为客观预报产品,提供逐小时精细体感温度预报,组织方采取防范措施更有的放矢。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则专门为十四运会研发“全运·追天气”App,随时随地提供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搭建圣火采集等模块,与组委会无缝对接。

绘就城市生活生动图景

城市既是气象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检验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考场;既是气象服务短板的“显微镜”,也是气象服务效益的“放大器”。

今年,成都市气象专家入驻市政府院士工作站,开展公园城市气象指标体系研究,提升碳达峰、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气象保障能力,开展“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气象景观监测预报系统建设,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

深度融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创新生态气象服务模式——

11月1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景区,一方清池三股泉水汩汩上涌,截至当天,趵突泉累计38天突破30米“大关”,“月牙飞瀑”胜景持续60天。趵突泉最长喷涌纪录背后,气象部门写下重要一笔:既着眼于趵突泉地下水位与不同涵养区降水相关研究,又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补给区水涵养能力。

济南市趵突泉汩汩流淌,离不开气象人的精心守护。王琴 摄影

11月26日,在建成不久的重庆市南岸区广阳湾生态绿地,不少市民过来“打卡”。市气候中心通过开展广阳岛多尺度精细化数值模拟、嘉陵江人退绿进工程规划方案对微气候的影响模拟,助力中心城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不断满足人民“衣食住行游”等领域需求,一项项实措稳落地、显成效——

让智慧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在福建省福州市,预报预警服务数字化智慧平台的“气象精灵”,能迅速帮助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找出关键路段,排除险情;在厦门市,智慧气象显示终端落地鼓浪屿旅游度假区,不仅方便游客提前应对恶劣天气,还能帮助商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经济效益。

2021年3月15日,福建省气象局局长潘敖大专题调研气象精灵研发情况。曾昊川 摄影

让“菜篮子”拎出稳稳的幸福。在山东省青岛市,当地气象部门量身打造精细化服务,构建从基地到终端快速响应机制,畅通供应链,助力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民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城市气象服务永远在路上。(陈献朝、祝熙航、陈声超、郑贤、唐历、谢丽萍、张红平、周雯、殷青、蒲希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