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加强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

2024-11-25 23:39:26 来源:天气频道

美国中部龙卷频发、汤加火山爆发、“尤妮斯”风暴侵袭欧洲……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影响早已超出人们的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副总指挥张兴赢认为,极端天气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对农村地区会造成极其严峻的影响,应加强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农村不设防”问题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80%以上的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其中,1989年至2020年,我国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达4020万公顷,年均死亡870人(不包括2008年汶川地震)。近10年来,我国农村因灾致贫的比例占贫困原因的6.59%。在832个脱贫县中,有70%以上位于易受暴雨和洪水灾害影响的区域,因灾返贫风险挑战严峻。在过去20年中,70%以上的气象灾害发生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比中东部地区普遍偏弱。

张兴赢指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分布在城市,“农村不设防”已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农村地区成为防灾减灾薄弱环节。“这在2021年河南特大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地方乡村道路被冲毁,电力、通信、交通中断,形成‘孤岛’的局面屡屡发生。”

张兴赢认为,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地形、地质、自然禀赋等层面的复杂危害更加严峻,叠加明显不足的农村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导致灾损比其他地区明显偏高。

当下,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和政府协调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应对防灾减灾严峻形势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就业机会,以青壮劳力为代表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基础性群众力量,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也相对滞后。

多渠道破解农村防灾减灾难题

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减灾思想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张兴赢认为,农村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农村地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深入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助于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行稳致远和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5G网络等新技术在农村的发展应用,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应急管理精细化水平和农村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一方面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解决灾害风险预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设防能力,编制和实施以村屯为单位的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并将其纳入村屯现代化建设管理体系和布局。

同时,还要重视科普宣传和推广农村灾害保险。包括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设立农村救灾基金,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农民受灾风险。(作者:宛霞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