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解密“风云三号”D星 服务“一带一路”助力全球科研

2024-11-25 10:10:59 来源:天气频道

  11月15日,“风云三号”D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风云卫星家族又添“新丁”。要是没点儿真本事,哪敢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这回,“风云三号”D星有哪些“新才艺”?会带来哪些新变化?应用前景又如何呢?

  性能优化升级 打造探测全球大气的“超级慧眼”

  “风云三号”D星搭载了10台对地遥感观测仪器,其中,5台核心遥感仪器充分继承已在轨气象卫星的成熟技术,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1台升级换代仪器和4台全新研制仪器带来的“新才艺”,让这颗探测全球大气的“超级慧眼”在世界舞台上底气倍增。

  之所以把“风云三号”D星称作是探测全球大气的“超级慧眼”,是因为它是目前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对地观测卫星之一,搭载的多台高分辨率成像仪能极大地增强对地球大气动力、热力参量和温室气体的捕获能力。

  很难想象,面对波长只有约600纳米(1纳米=10^-9米)的可见光,新增的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和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依然能分成几百乃至上千个通道,将不同谱线的可见光吸收探测。它们极大地提升了"风云三号"D星对高空大气的层析能力。

  “风云三号”D星还新增了两台与空间环境监测密切相关的仪器--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二者相互补充,实时洞察高层电场、磁场以及高能粒子等空间天气参数变化,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有力支撑,减少空间天气对航天、航空、通信和导航定位等活动的影响,保障人类健康。

  数据快速回传 南极地面站首次投入使用

  “新才艺”十分引人注目,但要真正把卫星用好,一个重要前提是它的数据能下得来、收得到。在现阶段,卫星数据不能直接通过wifi传到工作人员的电脑里。所以,数据传输就少不了“中转站”的帮忙。而这个中转站就是卫星地面站。

  对于“风云三号”D星来说,它的地面应用系统较之前同系列卫星而言,有了非常大的改进。这将保证它的数据更好更快地接收下来。

  此前,“风云三号”家族的地面站实行“4+1”模式:国内有佳木斯、乌鲁木齐、北京和广州四个地面站,国外有靠近北极的瑞典基律纳站。而“风云三号”D星上天后,将成为第一个享受到“5+2”模式的极轨气象卫星。除了原先的几个地面站,喀什站和南极站也会正式“上岗”来帮忙。

  针对"风云三号"D星,我国与挪威合作,于今年完成了东南极洲毛德皇后地Troll气象卫星地面站(简称南极站)的建设。原来最迟4个小时的接收时效,一下子缩短至1个多小时。实际上,90%全球观测数据,从观测之时算起可80分钟内传回国内进行处理。

  目前“风云三号”D星地面系统设计还运用了现在最流行的大数据云平台理念,保证资料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共享。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助力全球科研应对气候变化

  有了高精尖“新才艺”和中转站强有力的支持,“风云三号”D星和它的小伙伴们可以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更准确的初始场,提高预报精度,增强对我国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撑能力,并作为我国气象卫星体系的一部分,和国际上其他气象卫星共同组成"星座",对我国和全球的数值天气预报都将作出贡献。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系列的第4位成员,“风云三号”D星将帮助人们更早获知未来天气状况,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它所具备的对气溶胶、温室气体探测能力,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