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入选名单
天气网讯,近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发布了全球第一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从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7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具体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中我国入选名单有哪些呢?其中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等。一起来了解。
中国7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近日发布全球第一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包括由我国单独申报的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剖面、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石林喀斯特、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以及我国和尼泊尔共同申报的珠峰奥陶纪岩石。
据了解,本次评选是为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而举办,选出的100个地质遗产地由来自全球的36位选举委员对56个国家申报的181个候选地质遗产地进行综合评定选出,中国入选的首批7个地质遗产地,涵盖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湖泊、地貌学等科学领域,在研究矿产资源形成、生命演化、人类起源等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高大沙山和湖泊》入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重要地质遗迹名录,充分说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独特性、重要性和国际科学研究价值,更是向全球宣告阿拉善重要地质遗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充分肯定,为讲好阿拉善的故事,提升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依据,意义重大。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位列其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长赵方臣表示,在保存质量上,澄江寒武纪化石有四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保存了软躯体结构。
“人们在这里能够感知到这片土地的神奇,因为这片土地之下埋藏着五亿年前的生物。”赵方臣说。
江动物群化石为何这样珍贵?
赵方臣:澄江化石的珍贵在于其保存质量和所处的地质时代,它们揭示出地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演化事件之一“寒武纪大爆发”的秘密。在保存质量上,这些化石有四个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存了软躯体结构。
所谓软躯体结构并不是说肉体保存下来了,一般情况下,动物死亡之后有机体很快就降解了,但澄江化石中,这些容易降解的部分很快被矿化保存了,所以化石不仅保存了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运动器官腿肢和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和腺体等。
我们做研究,要将化石生物学形态特征与现生生物进行解剖结构形态学对比,讨论它们的演化关系,追溯演化历程。软躯体结构的保存特点是在宏观上把组织器官形态轮廓保存了下来。
在微观尺度上,这些化石也很惊人,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化石保留了有机质残留。生物化石化过程中形成了碳膜,在微纳米尺度上保留了生物的形态学证据,我们需要用高分辨成像仪器提取它的形态信息,比如云南虫的研究,在鳃弓上发现了叠盘状细胞结构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
同时,澄江化石保存在泥岩里,尽管在成岩过程中被压实,多呈扁平保存,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三维立体保存的特点。通过micro-CT断层扫描技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掩埋在泥里的化石形态细节特征。发掘这些身体形态细节信息,将对认识生物系统分类、生态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其为快速埋藏,这些动物保留了原来生活时的样子,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动物行为等生态学信息在一些保存环境下都能保存下来,其组合也可以反映居群、群落的特征,比如在澄江动物群里发现了头尾相接、呈链状排列的节肢动物集体行为化石记录等,充分显示了澄江动物群无论从化石保存质量、精度,还是内容来说,都蕴含着惊人的远古生命的信息。
石林喀斯特
石林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又称为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离云南省会昆明78公里。范围达350平方公里。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开发为游览区的主要是: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已被联合国文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