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洞的介绍- 白莲洞的传说

2024-11-24 19:11:06 来源:天气频道

  白莲洞的介绍

  白莲洞,位于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

  余秋雨散文《白莲洞》主要内容

  《白莲洞》是一篇游记,全文分四个部分。

  作者对白莲洞作了简单的介绍。白莲洞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溶洞,只是三十多年前,古人类学家的野外考察才发现这个看似普通,实则却和远古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溶洞——这如同拨开遮挡星星的云雾,露出闪闪的光芒,从而奠定了白莲洞在研究古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价值,也揭示了人们关注白莲洞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作者带我们走进白莲洞。文章的特别之处是作者几乎没有费笔墨去对白莲洞作具体的描写——事实上,这里既没有五彩缤纷的奇峰异石,也没有许多著名溶洞所具有的鬼斧神工。作者独辟蹊径,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勇敢地走进溶洞,和成群的猛兽进行了生死搏斗,抗争——失败——抗争——胜利,历经磨难,最终征服了凶猛的野兽,使人类成了大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

  关于人类的发展,作者并没有浅表层次地予以涉及,而是对走出溶洞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人类自从……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

  这是本段的精髓之处。人类的进步确立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统治地位,但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占上风。从古至今,始终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集团的、区域性的利益,不断地制造与世界潮流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人类利益进行践踏,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人们既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也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这不能不让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感到困惑。

  如果说《白莲洞》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类历史进行反省的话,那么在第三部分则是对人类的理想和最终的归宿进行思索。前面是带读者的时间隧道航行浏览,现在则是从更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把人类的进步阶梯与洞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人类的早期,劳动工具简单,生产力极其低下,对大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洞穴成了人们天然的家园。考古学发现早期智人与洞穴密不可分,如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就是在周口店的山洞中;而天文学家则发现:宇宙之间也存在着黑洞,且深不可测,力大无穷,可以吸纳、吞噬万物,比地球大得多的星体都能成为它的囊中之物;临近死亡的人,其朦胧意识也进入黑洞,这些是独立存在的偶然现象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这是值得全人类探索的问题,作者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把未解的谜团留给散文,正是余秋雨先生的一贯主张。

  与此同时,《白莲洞》还对中西方人对洞穴探索的不同目的进行了分析,西方民间传说中的洞穴探寻者,主要是为了寻求财宝,梦想一夜暴富;而中国人这样做多是为了寻觅一处理想的精神栖息地,留住寄托,寻找慰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中西方之间迥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带着读者心骛八极文章第四部分峰回路转,带我们重新回到白莲洞——从白莲洞的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自下而上走进白莲洞,为了发展又走出白莲洞,这里的白莲洞应该是广义的。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始终没有放弃抗争,这是一切生物的本性所体现,只是人类具有更大的主动 性,以致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人类心里很清楚:不抗争、不发展,就意味着灭亡。筋疲力尽的人渴望休息,而休息有时为了进一步的奋斗,这是人类的天性。

  从洞外走进来,又从洞里走出去。刚刚摆脱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人们应该对它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白莲没》一文作了画龙点睛的回答:“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

  余秋雨笔下的白莲洞,没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风光,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窥视到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作者紧紧把握住洞的历史与人类发展这条脉络,就像用锋利的刀切削水仙花一样,层层去皮,核心之处依然是花蕾。把跨度如此之大的时间、空间浓缩在三千多字的文章中,折射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驾轻就熟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

  白莲洞人有哪些特点特色?

  “白莲洞人”是古人类的化石,发现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白莲洞,在白莲洞人类化石遗址处有石器500多件、人牙化石2枚、动物骨胳化石3500多件、人类用火遗迹2处。后经证实,白莲洞人系我国壮族古人类始祖之一。大约距今50000年左右。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东南的白面山南麓,在古人类柳江人遗址东北,因洞外有一块状似莲花蓓蕾的巨大钟乳石,因而得名。

  传说古代这一带连年干旱,观音菩萨返回南海途经此地,看到这里旱情非常严重,百姓要到远处挑水抗旱。

  观音关心百姓疾苦,忙查原因,原来是一火龙作怪,观音菩萨把它收服,用手上的杨柳枝净水点化火龙,使它化作赤色金鲤,吐水为涧,并在溪涧下的潭中撒播白莲造福百姓,因而这里变得山清水秀,奇石嶙峋,石叠石,洞串洞,宛如仙境。

  白莲洞自然环境奇特,迂回曲折的洞中狭道全长1800多米,溶洞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洞穴底层的地下河道流水清幽,终年不息。洞前有湖泊遗迹。周围群山环绕,景色秀丽。

  白莲洞中发现了两枚人牙化石,其中一枚鉴定为左侧第三下臼齿化石。

  与白莲洞人化石一起的还有众多的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原始夹砂陶片等丰富的文化遗存,包含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三期文化连续序列,它对探讨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以及建立华南中石器文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对比资料。

  白莲洞人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堆积物可分为8层,西部堆积物分为10层,时间跨度达30000年。

  这些化石和遗物,说明了距今50000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白莲洞文化”。

  结合白莲洞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白莲洞遗址可划为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

  第一期文化。在西部遗址的4层、5层和7层,距今30000年至20000年前后。存在的各类砾石制品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代风貌,同时出现工具小型化的趋势,可证明接近这一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白莲洞人的经济生活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猎取对象多为大型哺乳类动物如剑齿象等,而且这一时期地层中竟然有螺蛳壳的化石,说明石器时代的白莲洞人已经开始捕捞河里的螺蛳为食了。

  第二期文化。位于东部遗址4层和6层、西部遗址1层和3层,距今12000年。是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典型代表。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粗犷的砾石工具和燧石石器以及少量磨刃石器,还有大小适中的原始穿孔石器和碾磨赤铁矿粉的碾磨石。

  可见,这时白莲洞人的经济生活有了变化,猎狩对象由大型动物转向小型动物群,水产经济上升到新高度。

  第三期文化。处于东部遗址1层和3层,是距今12000年至7000年间的我国史前文化层。磨制工具由前期局部磨刃到通体磨光,原始穿孔石器由琢凿发展到钻孔磨光,并出现了原始陶片和穿孔装饰品。从出土的禾本花粉组合推断,白莲洞人存在原始农耕的可能。

  原始人类生活再现

  白莲洞的传说

  传说古代官村一带连年干旱,观音大仕返回南海途经此地,看到旱情,百姓要到远处挑水抗旱,观音大仕看到百姓疾苦,忙查原因,原来是一火龙作怪,观音大仕把它收服,用手上的杨枝净水点化火龙,使它化作赤色金鲤,吐水为涧,并在溪涧下的潭中撒播白莲造福百姓,因而该处变得山清水秀,奇石嶙峋,石叠石,洞串洞宛如仙境;数千年后一日,赤鲤想试试自己的法力,向天空吐出一口五彩仙气,直冲九霄,蓦地苍天降下一朵绚丽的红云,红云飘扬现出一条金龙,向凡间喷出九条神气,瑞光夺目,九条神气瞬息间化作九条金龙,飞落在湖边嬉戏。赤鲤不觉自惭形秽,从此励志修行。赤鲤的精诚,感动了如来佛祖,遂派观音下凡点化赤鲤升天,但赤鲤已变成了龙化石,卧于山坳的莲花丛中,嘴里喷着一胍清泉,人谓“龙泉水”,泉喷三尺,清芬沁人,终年不竭。赤鲤圆寂时,曾吐一玉珠在山涧,化作莲台。下到凡间的观音见莲台如花,不禁心动,便不返天上,隐居于山上岩洞,从此山上有了观音岩,观音打卜的专访,化作一块硕大列朋的“木鱼石”。 观音口中念出的“南无阿弥陀佛”变成了字迹,散布在各块岩石上。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记念观音的圣迹,在观音落脚的山洞建立了庙宇,还建有凉亭,石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