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气之子》imdb7.8分,豆瓣才7.1分;《我想吃掉你的胰脏》IMDB7.8分,豆瓣才6.9分?

2024-11-24 19:30:10 来源:天气频道

①首先豆瓣的评分参考意义并不大,因为再豆瓣上打分不需要看过电影,任意的人都可以评论,不乏有人恶意刷低分。而且是全民都可以打分,年龄层、职业、地位、经济状况差异巨大的人对电影的看法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看日本动漫。就像我爸爸45岁,我给他放天气之子,他只觉的幼稚,一分都不想给,你要想到,无数打分的人都是我爸这种,反而喜欢看动漫的青年人是少数。故不用纠结豆瓣评分。

②文化差异,与中国社会现实不相符。因为受众不匹配,就像我们平时浏览手机,系统会自动给你推荐你喜欢看的东西,但如果你喜欢看科幻片,系统天天给你推荐家长里短婆媳片,你不想看,给你推荐100条,你一条都不会打开。对于《天气之子》来说,什么百分百晴天女巫,中国人根本就不了解是什么,对背后的故事没有共鸣。举个例子,中国人提到聂小倩会想起她背后的故事,故而对这个人物有个全面的认识,会自动加滤镜,有些悲壮的故事,你仅仅听到名字就会伤心。

③人物性格问题,我发现不论是日本的电影还是动漫,角色都有浓厚的日本性格,这个也可以归到文化差异里。怎么说呢,就是女生都是可爱、单纯、萌萌哒,男主都是谦逊、内向、暖男,还有一些说话方式。这种人物性格会有一种离你特别远,而没有代入感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癌症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洒脱、开朗、大大咧咧,还有一点泼辣的女主熊顿会让中国人更加亲切,就像自己身边的普通女孩。

④年龄设定太小,无法体会他们的感情。日本动漫非常喜欢讲述中学生的感情故事,而这类故事的受众也为中学生,但是要知道,再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它的观众可不只有学生。我记得当时看《天气之子》的时候,虽然我我和我同学一起再电影院哭的不要不要的,但是我同学出来之后跟我说,哭只是因为后面的煽情手法,14岁和16岁小孩的感情,实在难受的不行,没有任何代入感,甚至无法相信小孩子的爱情。就是如果一个电影想让全民看的话,至少年龄设置再18岁以上呀,这种感觉就像给我们25.6岁的人看小学生的爱情一样,实在没法入戏,但依然会感动(不影响有膈应感)。我小的时候还是非常喜欢看的,放到我初中高中看的话,这两部作品我都能打9分,可是现在我跟大家一样,打7分。

值得一看,但不能抱有你的名字那样的期望,这部电影可以看出新海诚想做出些新的内容,却又是你的名字的故事模板。该改动的地方没改,和君名既视感太浓厚,不该改的地方塞了很多骚操作,却又显得逻辑不通,生硬强行。

个人觉得主要还是文化不同和整个电影工业的差距其实评分差距大也分什么电影,不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观众,对一些电影的评分自然就低。而王家卫,杨德昌,侯孝贤,杜琪峰,吴宇森……这些港台导演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没有很重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作品评分也不低,在国内外都有很好的口碑。其次就是整个电影工业差距太大欧美的电影工业发展的很早,类型片很成熟,而中国的电影起步较晚,特别是动画电影。比如豆瓣评分比较高的《流浪地球》《哪吒》以好莱坞的眼光来看就是普普通通,但在中国,以国人的眼光来看就具有不同的意义,评分自然就高。

这个偏差是整体打分标准的偏差,而不是个体的偏差。

举个偏差较大的例子

无间道风云,豆瓣7.3分,IMDB8.5分。

以打分标准,IMDB8.5对标的在豆瓣9.1左右,豆瓣7. 3对标在IMDB6分左右。

但是毕竟文化背景不同,对电影解读偏差也会很大,以无间道风云为例,国人对于无间道的情感导致其改编出的作品当然不会过度追捧,但对于美国来说,马丁斯科塞斯的社会学规则上的改编又是他们能最先看到的。

既然题主也已经说了普遍,就要遵循普遍这个规则,同时并不适用于所有个体。

在高一的夏天,少年帆高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东京。帆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为一本古怪的“神秘学杂志”写稿,生活孤单贫苦。连日的滂沱大雨,像是来映衬他的失落。在纷纭杂沓的大都会一角,帆高遇上了一个可爱少女阳菜。

阳菜和弟弟相依为命,个性坚强、开朗,但她心中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每当她说:“现在开始天晴了!”雨便渐渐停下来,美丽的阳光洒落街上。

原来,她拥有一股不可思议的能量,一股能让天空放晴的异力。阳菜和帆高靠着这种能力打工赚钱,日子也一天天变好了。帆高对阳菜心生爱慕之意,为她挑选了十八岁生日礼物,阳菜很开心。本以为两人的生活会这样平凡的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