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不一样的人物:气象“活字典”的五十年风雨预报路

2024-11-25 00:04:14 来源:天气频道

  图片故事:气象“活字典”的五十年风雨预报路

  在湖北省气象局,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人们都尊称他为“气象活字典”。从事了整整半个世纪天气预报工作的他,已经将湖北省历史上的重大天气过程和海量气象数据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能够随时信手拈来,娓娓道来。他就是原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郑启松。

  1961年8月,刚满20岁的郑启松从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毕业,投身到了湖北天气预报队伍中,从一名普通的预报员,到预报组组长、预报科科长、副台长、台长、总工程师,再到退休后被武汉中心气象台返聘,他的预报工作一干就是整整50年。

  在没有计算机,也没有数值预报和micaps的年代,预报员每天都要手动记录各种气象数据,绘制天气图,编写预报结论,要想跟老天爷打好交道,对预报员的综合能力是很大的考验。那时没有数值预报做参考,全凭个人经验,预报员们的观点常常千差万别,会商时会争论个面红脖子粗,多年的会商生涯也练就了郑启松清晰敏捷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8.1℃,这是武汉市出现的历史极端最低气温。郑启松清晰的记得那是1977年1月30日,正好他值班,当时广播电台每天早晨6点半对公众发布的预报,都是由当班预报员提前打电话传给电台的。可是那天电话线冻坏了,整个气象局的电话都打不出去。电台节目面临着“开天窗”的危险,怎么办?情急之下,郑启松冒着严寒,一口气跑到1公里外的隔壁单位借了电话,这才把预报准时传了过去。但是第二天,他就因为受了风寒而得了重感冒。

  防汛,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儿。和防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郑启松,对湖北主要的河流湖泊几百个大中小型水库情况如数家珍,警戒水位是多少?库容有多少?直到现在他也能马上说出来。1998年7月,长江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沙市段水位已经涨到了45.22米,超过了保证水位0.55米!中央领导亲自坐镇荆州,现场决策。郑启松与同事们反复会商,最后顶着巨大压力作出“上游不会继续有大的降水”的结论。

  正是这个预报结论,给中央决策不分洪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无数官兵抗洪抢险、众志成城,荆江大堤终于平安度过了险情,分洪区保住了!一场社会动荡和国家重大经济损失避免了!郑启松当年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还立下抗洪抢险个人一等功。

  郑启松将多年的防汛预报经验整理,编著了《湖北省防汛气象服务手册》和《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特大暴雨的成因和预报应用研究》等书籍,其中他编著的《湖北天气预报员手册》直到现在还作为新预报员上岗培训的必学材料。

  2011年,已经工作了整整50年的郑启松,由于身体原因正式退休。提起退休后的生活,郑老用简单、充实两个词来形容。以前上班忙,没有时间做体育锻炼,退休以后,他学会了打台球,每隔两天,几位铁杆球友就会聚在一起切磋几局。在老伴的鼓励下,郑启松还去上了老年大学舞蹈班。一辈子严谨治学的他,学起舞蹈来,也是格外认真勤奋。

  退休后的郑启松,也继续发挥着余热。“前些年,气象台他们经常请我去讲课,几乎所有的预报员都听过我的课!”郑启松自豪地说,“他们有几个现在都已经是气象台的首席咯!”

  尽管退休多年,天气预报依然是郑启松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每天在家里还会上网看看中央台的天气图,他说:“一天不看,总觉得心里缺点啥。”

  除了看天气图,每天傍晚六点半,郑启松还会准时地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湖北卫视的天气预报节目。郑启松之所以这么关注天气预报节目,不仅因为他是预报员出身,更是因为一个人——他的女儿。

  图上的这个笑容灿烂的小姑娘,就是郑老的女儿——郑蓉。在郑蓉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吃完晚饭就去了办公室,直到她睡觉前都不见踪影。特别是天气恶劣的时候,往往到了凌晨还没回家。小时候去父亲办公室玩,还发现父亲总是盯着一张张画着奇怪线条的图纸左看右看,好像很神秘的样子。

  父亲一生执着于气象工作,无声地感染着女儿,郑蓉也成为了气象大家庭中一员。郑启松每天必看的节目,正是出自女儿手中。如今,她已经是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的节目总编,负责全省气象影视服务的策划和节目的监播审核。在工作中,郑蓉始终注意积累学习气象专业知识,父亲则当起了她的“高级补课老师”。哪怕是现在,女儿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也会在父亲这里找到最好的解答。

  从青丝到白发,五十年的风雨气象路上,郑启松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他也成为了更多气象人的榜样,引领着一批批气象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做出新的成绩。尽管郑启松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和气象之间的缘分,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