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典型冰川面积和储量缩减 植被覆盖度增加

2024-11-24 06:59:19 来源:天气频道

天气网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近年来在冰川面积和储量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缩减趋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的直接影响,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植被覆盖度却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典型冰川面积和储量缩减

冰川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22日在西宁发布,《公报》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典型面积和冰储量与五年前(2018年)相比,呈缩减态势。

祁连山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针对祁连山开展草地植被、、冻土、冰川、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安全风险管理,对研究和掌握该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及变化规律、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青海省气象局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已连续7年联合发布《公报》。

记者了解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八一冰川、岗格尔肖合力冰川以及团结峰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与五年前(2018年)相比,分别减少3.7%至11.6%、3.7%至11.1%,均呈缩减态势。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减小,积雪面积增大、积雪日数减少,土壤水分偏少。”青海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伏洋表示。

《公报》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祁连站和门源站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分别减小0.8厘米和15.9厘米;2022/2023年积雪季园区累计积雪面积,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偏大33.3%;平均累计积雪日数,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大部偏少5天至10天;草地生长季(5月至9月)园区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为24.5%,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偏少4.0%。

植被覆盖度增加,草地生育期延长,草地产草量持平。2023年生长季园区植被覆盖度平均为47.7%,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增加2.7%;与近十年平均相比,草地生育期整体延长10d以上,草地产草量大部地区持平。园区内野牛沟草地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园区大部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园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指数均值为115.9.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增大6.1.

冰川

冰川的形成过程

固态降水的积累: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包括雪、雾、雹等,作为形成冰川的原料。这些固态降水在极寒之地或高海拔地区常年存在,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降至0℃以下,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被称为雪线。

粒雪的形成:雪花降落到地面后,会随时间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为粒雪,这是冰川的“原料”。

冰川冰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小粒雪相互挤压,紧密镶嵌,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最初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岁月,会变得更加致密坚硬,气泡减少,慢慢变成晶莹透彻的老冰川冰。

冰川的形成: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就形成了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