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是怎么回事 网友:有点燃

2024-11-25 13:34:54 来源:天气频道

  天气网讯,近日,一则“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的视频登上热搜,据悉,这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的节目。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人,他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历牛年大年初一晚黄金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

  3月7日(本周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将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将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正如节目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所说:“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古人就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 日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质!”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中,“百岁老人”伏生一生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催人泪下。在以文艺的方式打开《天工开物》这部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时,节目延续了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即将呈现的,依然是一个自带大家风骨和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

  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节目中,当兄弟三人在舞台中央豪爽地一挥手,共同道出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燃感定会扑面而来。燃感何来?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言:“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饰演宋应星的李光洁坦言和宋应星“相见恨晚”,他非常喜欢这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我能感受到他豁达的自我性情和时代思辨,我希望能演出他的性格、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