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首次冬奥出场穿东北老秋裤 老外见中国运动员穿秋裤以为是神器

2024-11-25 02:58:16 来源:天气频道

天气网讯,在北方,过冬怎么能少得了秋裤呢?尤其在东北,天一冷,人们更是会把东北老秋裤安排上。实际上,东北老秋裤曾经可是上过国际大舞台呢。据悉,中国队首次冬奥出场穿东北老秋裤!其中一位运动员表示,老外见中国运动员穿秋裤以为是神器。

中国队首次冬奥出场穿东北老秋裤

中国队首次冬奥

83岁的单兆鉴是新中国第一代滑雪运动员和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1980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运动员穿着东北老秋裤参加比赛。单兆鉴回忆,“秋裤不防风、不防水,就是有保暖作用。老外见中国运动员穿秋裤以为是神器,还抱着神秘的态度。”初出国门,让中国滑雪意识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几十年的差距。如今,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一起加油!

秋裤对中国人来说冬天必不可少的衣服。它是一种御寒的衬裤,套在内裤与外裤之间。以北方的节气而论,一般立秋寒露之前便要穿上它了。至迟到立冬,如果再不穿的话,按老理,基本就属于“作死”了。不仅如此,很多人小时候,冬天棉毛裤是要穿两条的。甚至仍嫌不够,外面还要再套上一条毛线编织的毛裤才算保险。

生于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人都知道,那时个个都是秋裤党,男女老少无一例外,一条秋裤一年穿三季,基本是穿出了毛球,继续穿,洗出了毛球,继续洗,直到把毛球穿掉、洗掉,接着还要穿,穿得很矢志不渝,也很无可奈何。

80后一代小时候穿的大多都是碎花的秋裤,好像穿了好久,怎么穿都不烂,而且怎么穿都不短。后来到了初中,秋裤的款式得以演变,秋裤就变成运动式的,男生穿深蓝色或者草绿色,女生穿紫色或者红色,裤腿和袖子上都无一例外地缝着两道白条。这种秋裤多是腈纶的,好洗快干,但是秋冬季干燥的时候,穿上就会起静电,一脱衣服就“哔啵”乱响,还带着轻微的“电”光,碰哪里都会轻微地“噼啪”一下,被“电”到。那时的秋裤,俨然就是生活必需品。

以往,时尚界对秋裤到底该不该穿,也是由于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态度忽左忽右,形势十分不明朗,比忽高忽低的股市行情还难捉摸,叫许多跟风的潮男潮女无以适从,不知道到底该穿还是不该穿。

秋裤的起源与发展:

秋裤

秋裤的起源是北美大陆,最早取得秋裤设计专利的,据说是加拿大的弗兰克·斯坦菲尔德(Frank Stanfield)。他与自己的兄弟以号称“不缩水”的棉内衣起家,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请了秋裤的专利,成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

1914年-1918年中,各军采购的主要内衣之一是叫做“连衫裤”(Union suit)的东西——这种上下身全包住,手脚腕口都紧收的衣服其实等于是秋衣与秋裤的合体。

1918年各国重归日常生产,欧美各国按照流水线和分工的思想深化工业革命,原本全身都动的体力劳动者分化成上身活动多的劳动者和下身活动多的劳动者,连衫裤不如秋裤秋衣的地方就显现出来,于是秋裤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1940年后的美国没有今天这样完善的室内取暖条件,不少人冬天烤炉子取暖。当时不但在室内穿秋衣秋裤或连衫裤,睡觉的时候还要带着睡帽,沐浴的频率也远远达不到 当前每日一洗的程度——原因很简单,且不说如何准备热水,单是洗头后头发结冰就是个大问题。

1959年美苏“厨房辩论”时,赫鲁晓夫质疑尼克松所说“典型的美国住房”的科技水平——从秋裤这个历史参照物来看,当年美国展示的电器可能确实有些超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美人越来越注意到秋裤不是那么美观和时尚,而且供暖和居住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少的人会穿秋裤了。

为什么外国人少穿秋裤?

国外秋裤

首先是不必要。由于欧美各国对空调暖气的普及以及石油燃料的大量使用,人的生活环境里的温度已经很舒适,秋裤也就不再必要了。即使是冬天,穿一双长靴,套长可及膝的外套,人就足以应付在建筑物与汽车之间的短暂步行,这种着装也便于在冷热交替的环境里穿脱调整,已经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其次是不舒服。至于说是哪里不舒服,见仁见智。比如有人认为,这秋裤本质是“长内裤”,内裤双穿,岂不难受?也有人说秋裤穿上之后两腿感觉“怪异”,人类腿毛生长方向是向下的,而紧绷的秋裤穿着时方向是向上逆毛发方向而行。这第二条更适用于白人男性,其毛发浓密,又不像欧美女性那样热衷去毛,所以他们穿上秋裤的感觉大概就像秋裤套在毛裤外面。

第三是“不美观”。今天在欧美各国提到秋裤,他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邮递员、囚犯等,从“衣着品位”角度出发,就有不少人想和秋裤划清界限。不过,秋裤的美丑,可能还要看具体时代和人——比如33岁的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一次在公寓里剃胡子,只穿了一条秋裤却没有关窗户,正巧被楼下女子看到,后来两人就相识结婚,传为佳话。(这个故事发生在1905年,说明在加拿大颁发秋裤专利之前,美国已经出现某种形态的秋裤,或者柯立芝只是穿了一种长及膝盖的内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