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为何要下调高血压诊断界值

2024-11-24 22:06:37 来源:天气频道

天气网讯,近日,相关部门发布我第一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从该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血压正常范围标准有所变动,即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这意味着,之前你测得的血压属于正常范围,但现在同样的血压值不一定属于正常范围。那么,到底为何要下调高血压诊断界值呢?一起来了解。

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高血压标准

11月13日,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

该《指南》由以心血管科和高血压为主的多领域专家研究制定,其中,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血压值为130至139/80至89mmHg的人群脑卒中风险,特别是脑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此次推荐高血压诊断标准改为130/80mmHg,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具有明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次标准的调整主要来源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专家介绍说,血压介于“130/80mmHg和140/90mmHg之间”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

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而新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确诊,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这将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心血管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

据权威专家介绍,该《指南》推荐将高血压诊断值下调,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的理念,对高血压控制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一般的高血压患者都应当将血压水平降到低于130/80mmHg。对于血压水平大于等于140/90mmHg的患者,则可以应用两种或以上的联合治疗,或者采用单片复方制剂治疗。”专家说,《指南》也突出早期达标的重要性,从开始治疗到降压达标的时间强调控制在4周以内,以减轻患者器官的损害。

专家还介绍,虽然下调高血压诊断值,使纳入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增多,用于前期治疗的费用可能略有增高,但用于后续治疗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梗、肾功能不全等治疗的高额费用会大幅度降低,并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

下调高血压诊断值的同时,该《指南》还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1级: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2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医生将结合1级和2级患者的身体指标和其它综合因素,进行必要的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

测血压

专家表示,《指南》对高血压分级简化为二级,有利于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并且方便临床医生对治疗时机进行抉择,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对推广高血压的积极治疗非常有益。

民小生发现过去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共四种,而新《指南》将心血管危险分层只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

高危患者:

①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

②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吸烟、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等)。

非高危患者:

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且未达到上述高危标准者。

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非高危的患者,可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收缩压仍≥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专家建议: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进行高血糖检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表示,新《指南》实施后,中青年人群中可能会诊断出更多高血压患者。

对于血压值在130/80mmHg~140/90mmHg间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不一定马上用药,而是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对会造成脑卒中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新的防治建议及措施。指导规范推荐,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进行高血糖检测,即使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也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以便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专家建议,鉴于现在脑卒中年轻化,年龄35岁以下的人每年量一次血压,尤其是有家族史,又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更要关注血压。30岁以上的要查血脂,每年健康查体要查糖化血红蛋白,看看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40岁以上的女性,要注重绝经前后的血脂变化、冠状动脉等问题。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糖。超过40岁的人要定期进行卒中筛查,检查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发现颅内是否有血管狭窄问题。

高血压的原因:

测血压

1、遗传因素

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如何预防高血压?

预防高血压,需要注意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调理、体重控制、心理平衡、适当运动和戒烟限酒等。

1、饮食调理:高血压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宜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低盐要求平时吃饭不宜过咸,每日钠盐的摄入量不超过3克。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6克盐仅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容量),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低脂饮食要求尽量不食用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动物大脑、动物内脏等。每日食用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可以食用鸡肉、鸭肉、鱼肉等优质蛋白。

2、体重控制:保持合适的体重范围,体重指数不超过24。

3、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睡眠。按时休息,不要熬夜,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4、适当运动:每周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

5、戒烟、戒酒。

高血压是很多心脑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高血压有助于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