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团队成功揭秘蝗灾罪魁祸首是怎么回事 蝗灾罪魁祸首是什么
天气网讯,近年来,蝗灾活动依旧肆虐这多个国家。最近,中科院团队成功揭秘蝗灾罪魁祸首,那就是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这一发现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对于农业有极大的帮助。
蝗虫
中科院团队成功揭秘蝗灾罪魁祸首
日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一种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这一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康乐团队通过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35种化合物中鉴定到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康乐说:“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该化合物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证明4VA对实验室种群在户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范围区块实验也证明,该化合物不仅能吸引野外种群,而且不受自然环境中蝗虫背景密度的影响。
农药灭蝗虫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大规模喷施化学杀虫剂。”康乐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也将从多个方面改变人们对抗蝗灾的理念和方法,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据了解,在我国,蝗虫一般是河湖沿岸的滩涂、淤积三角洲、沿海盐碱地进行繁殖。这些地方在干旱时往往成为蝗虫的产卵地,生长的杂草成为幼虫的食物,可以说是蝗虫的天堂。通过有计划地种植苜蓿、沙棘等蝗虫不吃的植物,适当改良植被,减少蝗虫繁殖率。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生物多样性也是重要举措,指的就是逐步将沙化耕地恢复为森林、草原,重新引入青蛙、蛇、鸟类等蝗虫天敌。近年来,我国新疆地区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手段,利用粉红椋鸟防治蝗虫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粉红椋鸟主要以取食蝗虫为主,每天可捕食120-180只蝗虫。在草原上的蛇、蜥蜴、青蛙、蜘蛛等也会捕食蝗虫,螳螂、螽斯作为捕食性昆虫也能对制约蝗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