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有哪些?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气气候的变化是有客观规律的。荀子还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这就是说人要认识、利用和改造天气和气候。
最能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气认识的就是天气谚语了。东汉时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说:“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要下雨就会有蚂蚁搬家、蚯蚓出洞、琴弦变松,以及人体的一些老毛病复发等现象出现。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叙述有天气谚语“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时至今日,关于天气的谚语有多少已经没办法查证了。更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各地的天气谚语也有所不同。但是天气谚语内容丰富,大多时候都能准确地预报当地的天气。
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例如黑龙江有“初冬寒,春雨多”,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 (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6、7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一、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意思是在路上你看到了成群的蚂蚁搬家、看到大白天的蛇出洞在路上游走,那么可能过不来多久就要下雨了,这是因为动物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感应。
二、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意思是日落就是太阳下山,胭脂红就是有晚霞
,连起来就是傍晚的时候晚霞像胭脂那样红,第二天即使没有雨也必然大风。
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意思是指清晨日出前后出现早霞,预示着未来天气很快阴雨;阴雨天气现晚霞,预示着天气转睛。
扩展资料:
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关于天气的谚语: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等。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
扩展资料:
特点
第一、这些谚语是千万年间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所以很多能与现代气象学理论相暗合。但因为受当时生产条件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谚语大多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尚不能提高到科学理论的境界。
第二、也正是因为这些谚语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所以就有很大的地方性的限制,某一谚语在北方非常灵验,在南方则昂事的人眼界狭窄,经验也有限,还不可能从全面联系中观察与分析问题。
第三、其中还包括着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牵强附和,但如果能用历史唯物论与辨证唯物论的方法去研究,我们就不难去粗取精,发现祖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