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后要做什么

2024-11-25 20:22:14 来源:天气频道

天气网讯,今天(15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又取得一次历史性的成功,即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据央视新闻消息,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这是我国首次在火星上留下印迹。那么,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后要做什么呢?一起来了解。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据央视新闻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器成功着陆在预定地点,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后要做什么?

据新华社消息,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具体情况: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产品保证经理饶炜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精确入轨后,已按预定飞行程序在轨飞行了约10个月。自2021年2月10日成功环绕火星后,探测器相继完成了着陆区预探测、轨道维持、自检等关键飞行控制任务。

5月15日凌晨2时许,“天问一号”在火星停泊轨道上进入着陆窗口,随后探测器实施降轨,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并最终软着陆在火星表面。

与月球探测任务相比,火星探测不仅要面临最远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而且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也有较大差异。火星大气稀薄,受季节、夜昼、火星风暴等影响非常不稳定;火星表面地形复杂,遍布岩石、斜坡、沟壑等障碍物;火星尘暴较地球更为严重。这些因素都给探测器着陆火星带来了极大困难,安全着陆风险非常高。

要想平安稳定地降落到火星表面,首先要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减速。“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的环境下打开降落伞。”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说,由于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还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除了减速设计,火星进入方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生死”。因为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最为惊心动魄的“恐怖9分钟”。目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有五成左右,大部分失败都是折戟在“进入/下降/着陆”这一阶段。“这个过程需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为此,“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上就对着陆区进行了详查预探测,获取了大量着陆区地形地貌的数据,并对火星尘暴发生的概率进行了评估;同时,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探测器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确保安全着陆。我国还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着陆风险,提高探测器的适应能力。

据悉,“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即将闪亮登场,开展火星表面巡视探测。

探测火星有什么意义?

火星探测

现代天文学崛起后,人类一直行进在通往火星的道路上。从1964年“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发射、1965年传回第一张火星表面照片开始,50多年时间里,人类已先后开展了50余次火星探测。去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启程,成为我国进行更多行星探测的起点。

既然探索火星并非以为人类寻找第二个家园为目的,那么,为何火星能引来各国的争相探索?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不是各国在开展对火星等天体上资源的争夺?对此,焦维新表示绝非如此。

他指出,即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研究宇宙,但就目前的探测水平来看,还远远达不到对火星探测清晰明了的程度,更谈不上是对火星上资源的争夺。之所以各国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太阳系内的星球,火星更具有科学探索价值和条件。“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暂时实现不了我们希望的科学目标。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居火星’。”

焦维新介绍,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何种原因导致各大行星演化结果的不同,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过去。“我们通过对其他天体的探测考察,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他说。

从人类对火星目前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表面平均气压约为地球的0.75%,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因此,焦维新认为,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或者人口大爆炸,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至于对火星的争夺,他认为,未来人类并不会如科幻电影中表现的那般将大规模前往火星,因此也不可能在未来真正出现争夺火星的现象。

关于普通民众对“移民火星”的遐想和一些商业公司的设想计划,焦维新表示理解,但他向记者强调,基于科学的严肃性和重要意义,探测火星这样巨大投入的重大航天工程需要得到广大民众的正确理解和支持,大众传媒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在科普上准确把握,提高大家的科学素养,以正视听,不能为了“博眼球”“争噱头”而给予大众错误导向,造成理解偏差。“将来我们还要去更远的天体,要让人们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这样做。这些都有赖于媒体深入细致、科学有力的传播与解读。”